二釋隨順中二。先標。後釋。釋有十義。皆准迴向所說。謂若如前迴向之所向。則具十義故。一順佛果。二順教法。三順正智。四順圓智所證真俗非即離境。五順教所詮隨機分別。六順三世佛迴向方便。七順所為境。八順道諦。九順真如。十順斷障。皆云住者。一一依彼修行故。三釋堅固一切善根中十句。分二。初四句總標。後六句別釋。前中一由能隨順迴向故。則已了達理教行果真俗諦法。二由能隨順迴向故。則已承事一切佛故。三事一切佛故。上二何別者。前但隨順迴向則當事佛。後實承事。故別顯示。四供理教等法。後六別釋者。別釋前初了達之言。如何了達。一了無滅壞以本不生故。二了無乖違。如性無異故。三了好法好無。故無可貪。四了惡法無惡。故無可顯。五了內外法有少滅壞。違因緣道。不壞俗諦故。大法力等者。真諦常存故。上來第二大段依徵廣釋竟。
  自下第三大段依釋結名。可知。上來第一大段。明位行了。
  自下第二大段。明位果中。明得十種堅固不退。初一總。餘九別。別依總故。於中四能順教及所詮。八凡所生處即具此迴向修行緣。九云一切金剛等者。准梵本。應云堅如金剛。一切不能壞。謂喻此中迴向志願也。十於五欲境。不為貪愛等所縛著。故云自在。餘文中可知。上來第一大段長行了。
  自下第二大段。偈頌中二。先明說頌因緣。後菩薩現身下正顯偈頌。前中四。一標說偈者名。二觀察下說頌儀式。三入於下說頌所為。四承佛下說頌所依。初中可知。二儀式中三。一顯無漏心故。二彰說稱根。三表說順理。三說頌所為中九。一為依教契理。二為修大心。三為悲覆世。四為長佛種性。五為所修行與佛功德冥契無二。六為成佛自在力身。七為知所化欲樂。八為隨機善根而成就。九為現法性之色身。四顯頌有憑可知。
  後正顯偈頌中。總四十一頌分二。先三十五頌半。頌前位行。後隨順思惟下五頌半。頌前位果。前中二。先五頌。頌前行所依身。後飲食下三十頌半。頌前依身起行。前中可知。後依身起行中二。初一十九頌。頌隨相迴向。後菩薩觀察下十一頌半。頌離相迴向。其中第七頌云諦觀等者。梵本中云諦觀己身十八界六根六塵及五蘊。釋曰。准梵本。文義無乖殊。若依漢經。乃違大意。此中大意。頌前隨相迴向中施身時。觀身蘊處界體性非有。豈曾觀外及自身耶。又十二處言為起滿七字。而云十二種處者。此潤文之因也。讀漢經者。將梵本中有此種字。不敢輙論。今見乃知。餘文准釋。
  第七等隨順一切眾生迴向中二。先長行。後偈頌。前中二。先明位行。後菩薩摩訶薩成就此下明位果。
  前中三。一牒名徵起。二佛子此菩薩下依徵廣釋。三佛子是為下依釋結名。
  初中云等隨順一切眾生者。等是平等。能隨順心。一切眾生是所隨順境。謂於一切時處。以一切物。施一眾生。如是一一眾生所施亦爾。此即等之隨順。依主釋也。若依本業釋云。以觀善惡父母無二一相一合相故。釋曰。善父母者親也。惡父母者怨也。謂觀怨親平等。俱生法身。故皆父母。依此釋者。應名平等隨順迴向一切眾生。
  第二依徵廣釋中三。一施行。二佛子摩訶薩以所積集下明迴向行。三佛子菩薩摩訶薩修行如是下明行所成益。
  初中二。先明積集過現善根。後佛子摩訶薩復作是念願我下。明以願積集未來善根。
  前中三。一列所積集善根名字。二佛子菩薩摩訶薩於此下。明前善根積集成德。三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得下。明積集堅固集前諸善根。
  初中有三十一句。晉本有四十句。光統法師判云。初十是行出自中。次十起從緣發。後十功成在己。本疏云。初十直說善根體。次十約境以明善根。後十約度以明善根。今謂此文布列前後猶依梵本未迴文也。若迴應以初十一句為第三段。次佛境界等十句。依定為第二段。後勤修一切下十句。為第一段。所以者何。十度即明善根體故。須先說也。佛境界等。是生善緣故。次應列也。小善根等。是前善根分齊數量。故宜後也。若不爾者。十度等善應無。小大等善應別有體。佛法僧等應不能作善根緣故。如是一一廣說。應知排次。雖爾釋。且依文。初段中前四及第六句。約分量說。餘七約數量說。前中初云小者。謂如施行中施麤物少物輕心簡田劣田等。或中五。或一分二分等。餘行准知。二大者。翻前可知。三廣者。普為眾生平等施故。或等准知。四多者。所施未至無量已來。皆名為多。五名無量者。阿僧祇轉阿僧祇轉也。六種種者色類眾故。微塵數者一三千界塵數也。阿僧祇者至至也。無邊際者。無量轉無量轉也。不可思者。不可稱轉不可稱轉也。不可量者。不可思轉也。此中數名。准阿僧祇品。不令次第。應知中十句皆名境界者。凡所屬齊若親若疎。但此攝者。則此境界。七云心者通八識。所以者何。末那不令違方成似無漏。賴耶不受熏善根無種故。八九內外者想塵故也。餘文及後十句。准釋可知。
  二明前善根積集成德中二。先明修時所起方便。後得堪下正辨積集成德。前中十種。初一總可知。餘九別。一正修時住作意。二加行。三修成攝屬。四收攝眷屬相因起者。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