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一而末異也。子長先生之門。習先生之道。而不達先生之況者。哀哉。
▲言各呈其能者。文選云。人人握靈蛇之珠。家家抱荊山之玉。
▲言昔可尚也等者。意云。昔日章疏堪可尚重。我今何有言詞。或云。昔可尚重。多人同解。我今解釋。何有難詞。
▲言五百比丘等者。出涅槃經。
▲三十二菩薩等者。出維摩經。
▲言如折金杖等者。脇尊者語。
言故經云者。金剛三昧經也。
▲言況華嚴性海等者。上之所明。猶通餘教。況我華嚴不彰心觀。
▲言不貴宗通唯攻言說者。宗通復二。一現量宗通。自獲禪定。親證法門。心冥至理。口為人說。則所教者多有證達。如解脫禪師。得佛光觀。又得無生忍。故所教八百餘人。皆獲禪定。二比量宗通。因依師教。達甚深理。比譬度量。於境不謬。解符妙趣。示導含靈。則所教者亦有證達。近代禪師之類也。故圭峯云。微細習情起滅彰於靜慮。差別法義羅列見於空心。虗隙日光纖埃擾擾。清淨水底影像昭昭。豈比夫空守默之癡禪但尋文之狂慧也。
▲言唯攻言說者。心無妙解。口誦禪歌。念諸家章疏之文。狀同缾鴻。昧一心寂照之理。勢若雲朦。以此誨人。豈獲義利。苑公之類即其人也。
▲言不能以聖教為明鏡至照經幽旨者。破刊定也。如圭峯云。迷之則觸面向墻。悟之則萬法臨鏡。若空尋文句。或信胷襟。於此一心性。如何了會哉。
▲言玄言理說等者。此經多有玄妙之言稱理之說。刊定並謂。與隨宜之談雷同。以深為淺。失其大利也。合空廓自己有相心情。以求宗趣。刊定銘目。自出情懷。胷臆判斷。以生滅心行。說實相法門也。
▲言不知萬行令了自心者。如解脫長者。誡善財云。善男子。應以善法扶助自心。應以法水潤澤自心。應於境界淨治自心。應以精進堅固自心。應以忍辱坦蕩自心。應以智證潔白自心。應以智慧明利自心。應以佛自在開發自心。應以佛平等廣大自心。應以佛十力照察自心。又遺教經云。汝等比丘。已能住戒。當制五根勿令放逸。乃至云。此五根者。心為其主。是故汝等當好制心。心之可畏甚於毒蛇。惡獸怨賊大火猛焰未足喻也。譬如有人手執蜜器動轉輕躁。但觀於蜜。不見深坑。譬如狂象無鈎猿猴得樹。騰躍跳躑。難可禁制。當急挫之。無令放逸。縱此心者。喪人善事。制之一處。無事不辦。是故比丘。當勤精進折伏其心。刊定反此。故云不知。
▲言一生駈駈但數他寶者。問明品云。譬如貧窮人晝夜數他寶。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
▲言或年事衰邁等者。如云。吾昔年來積學問。也曾討疏尋經論。分別名相不知休。入海筭沙徒自困。即其人也。
▲言豈唯抑乎佛心者。佛說經心。令依教而悟理。隨悟理成而觀。今廢教求禪。故鈔云爾。
▲言用以心傳心之旨者。即達磨之旨。此心即是一切眾生本覺心也。師資相望。立以傳名。此意用禪門傳心之旨。開華嚴佛證之門。
▲言會南北二宗之禪門者。圭峯云。北宗意謂。眾生本有覺性。如鏡有明性。煩惱覆之不見。如鏡有塵闇。若依師言教。息滅妄念。念盡則心性覺悟。無所不知。如磨拂昏塵塵盡則鏡體明淨無所不照。故彼宗主神秀。呈五祖偈云。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遣有塵埃。南宗意謂。諸法如夢。諸聖同說。妄念本寂。塵境本空。空寂之心。靈知不昧。即此空寂之知。是達磨所傳清淨心也。任迷任悟。心本自知。不藉緣生。不因境起。迷時煩惱知非煩惱。悟時神變知非神變。然知之一字。眾妙之門。由迷此知。即起我相人相。計我我所。愛惡自生。隨愛惡心。即為善惡。善惡之報。受六道形。世世生生。循環不絕。若得善友開示。頓悟空寂之知。知且無念無形。誰為我相人相。覺諸相空。心自無念。念起即覺。覺之即無。修行妙門。唯在於此。故雖備修萬行。唯以無念為宗。但得無念。則愛惡自然淡薄。悲智自然增明。罪業自然斷除。功行自然精進。於解則見諸相非相。於行即名無修之脩。煩惱盡時生死即絕。生滅滅已寂照現前。應由無窮名之為佛。和前見性偈云。菩提本無樹。心境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假拂塵埃。即斯義也。
▲言撮台衡等。者天台智者衡山思師空假中三觀文也言雖入先生之門至猶迷衣內之珠者。上半即列子中事。已見上引。下半即法華之意。今當略陳。即第四五百弟子授記品。譬如有人。至親友家。醉酒而臥。是時親友官事當行。以無價寶珠。繫其衣裏。與之而去。其人醉臥。都不覺知。起已遊行。到於他國。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艱難等。繁不委序。而。
▲言善友者。唯下疏云。世之善友。略有七事。一遭苦不捨。二貧賤不輕。三密事相告。四遞相覆藏。五難作能作。六難與能與。七難忍能忍。如來亦爾。為物隨於六趣苦。而不捨。貧無法財而不見輕。本性客塵無不相告。善根未熟。則以權覆實。堪真實化。則以實覆虗。著弊垢衣。執持糞器。為難作能作。解髻明珠。為難與能與。生違佛化乃至多劫心無退動。為難忍能忍。
▲言雜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