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饒益眾生未曾休息以此善根回求法界無量佛剎是名法界無盡回向也此十回向總以無邊行海隨順大願為宗成就普賢法界德用為趣也疏除狹劣障成廣大善者顯益及所為也心不回向即為狹劣以回向心一毫之善皆遍法界故云廣大如回聲入角則遠聞。
  △疏二釋相二一明所回善根。
  從初禮拜乃至隨順所有功德。
  即前九門。
  △疏二正明回向此中正明回向眾生令成菩提即向菩提盡於法界義同實際。
  ○鈔正明回向者釋此一段文為二初廣釋義後略銷文初中二先配三回向後出要三所以今初疏正明等者正明向生此經文顯也言令成等者出經意含三也所向眾生必願成菩提盡法界下配實際疏文亦顯。
  △疏所以要此三者凡是菩薩必大悲下化大智上求而離眾生及菩提相。
  ○鈔後所以下出要三所以也於中三一具悲智離相故二互相資故三別開十類初中下化故向眾生上求故向菩提離此二種相故向實際又以菩薩善根必由眾生而成是生之分故還向彼善根必是菩提分法故亦向彼二必離相故向實際也。
  △疏又此三者其必相資一即具三方成其一謂證實相須向眾生以化眾生成其自利斷障證真故亦向菩提速證菩提具一切智斷於二障方窮實際故。
  △疏餘二準思。
  ○鈔又此下互相資也謂證實等者離色證空非真實際故以化生成自證也亦向菩提者得菩提智方窮實際故以展轉相資也。
  ○餘二準思者二為救眾生須向實際於惑自在方能化故淨名云若自有縛能解彼縛無有是處亦向菩提有智方能廣利故故佛地經云欲度眾生不離無障礙解脫智三為得菩提故回向眾生不向眾生不證果故亦向實際不證實際豈得菩提。
  △疏更以類取略有十意謂依三法故滅三道故淨三聚故顯三佛性故成三寶會三身具三德得三菩提證三涅槃安住三種祕密藏故。
  △疏言三法者即體相用亦三般若。
  △疏謂向實際者依於體法向菩提者依於相法向眾生者依於用法。
  △疏餘九三法次第準知。
  ○鈔更以下別開十類於中二初標列後牒釋釋中分二先會釋初門後例顯餘九初文有二先標後釋且初標疏言三法者即體相用亦三般若言三般若者謂真性般若觀照般若資成般若此三名五般若中真性即實相觀照名同資成即攝境界眷屬文字等三般若開即為五合即成三後釋疏謂向實際下可知二例顯餘九疏餘九三法次第準知者即準初三配向實際菩提眾生也謂二云滅三道故者見實際方能滅苦照煩惱空即得菩提回結縛業為利生業等三淨三聚者謂向實際故律儀離過向菩提故廣攝眾善向眾生故即是饒益有情也四顯三佛性者謂向實際正因向菩提了因向眾生者即是緣因五成三寶者向實際成法寶向菩提成佛寶向眾生成同體僧寶六會三身者謂法報化七具三德者謂向實際成斷德向菩提成智德向眾生成恩德八得三菩提者謂向實際得實相菩提向菩提得實智菩提向眾生得方便菩提菩提樹下示成佛故九證三涅槃者謂性淨涅槃圓淨涅槃方便淨涅槃薪盡火滅是也十安住三種祕密藏者由向實際則住法身佛以法為身清淨如虗空故由向菩提能成般若菩提朗鑒居然照極故由向眾生能成解脫自既無縛令他解縛隨機應現亦無礙解脫也又此十內舉一為首展轉相由也。
  △疏文二一離苦成善。
  皆悉回向盡法界虗空界一切眾生。
  △願令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
  △欲行惡法皆悉不成。
  △所修善業皆速成就。
  △關閉一切諸惡趣門。
  △開示人天涅槃正路。
  疏願離苦成善乃至涅槃。
  ○鈔皆悉回向至涅槃正路等者既普法界一時皆願則橫遍十方也言常得等者則豎窮三際也。
  △疏二發心代苦。
  若諸眾生因其集積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
  △我皆代受。
  △令彼眾生悉得解脫。
  △究竟成就無上菩提。
  △疏苦由業生何能代之。
  △疏略有七意。
  △疏一起悲意樂自居凡境事未必能。
  △疏二修諸苦行後能與物為增上緣即名為代。
  △疏三留惑潤生受有苦身為物說法令不造惡因亡果喪即名為代。
  △疏四若見眾生造無間業當受大苦無異方便要須斷命自墮地獄令彼脫苦即名為代。
  △疏五由初發心常處惡趣乃至饑世身為大魚即名為代。
  △疏六大願與苦皆同真性今以即真之大願潛至即真之苦。
  △疏七法界為身自他無異眾生受苦即是菩薩。
  ○鈔若諸下發心代苦文中二一正明二苦下徵釋於中三一徵起二略有下別釋三上七下料簡二中云一起悲等者瑜伽四十九云菩薩於世間修習哀愍意樂及非意樂為利惡趣有情誓處惡道如己舍宅願身代受令彼惡業永不現行由此悲願力故一切惡趣諸煩惱品所有麤重於自所依皆得除遣入初地故等第一回向經云佛子菩薩摩訶薩見諸眾生造作惡業受諸重苦以是障故不見佛不聞法不識僧便作是念我當於彼諸惡道中代諸眾生受種種苦令其解脫菩薩如是受苦毒時轉更精勤不捨不避不驚不怖不退不怯無有疲厭何以故如其所願決欲荷負一切眾生令解脫故復作是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