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耶。略有三義。一不壞相。則五是可依。五不可依。二不壞性。則不見高卑。無夷無險等。是故經云。不見一法是佛法者。不見一法非佛法者。住正道者。則不分別是邪是正。不見業惑以為所斷。不見智慧以為能斷。非有煩惱。非離煩惱。不見生死而為雜亂。不見涅槃以為寂靜。無小無大。三乘及一乘。非乘我所說。三性之及相。雙俱不壞。雖無高下不壞高卑。無高無卑為真高等。一一皆以無所得心。而為方便。微細觀察。二漸次下。趣求後友。起殊勝念。言道因者。以菩薩道因人得故。即於菩薩法師得不壞信。
第二到彼城已下。見敬諮問。見在海岸者。若佛法海。即以生死而為此岸。不捨生死令物入故。佛功德海。亦同上說。又菩提心而為此岸。住菩提心方能得故。若生死海。以大慈悲而為此岸。由住慈悲能入生死。亦令眾生離生死因越苦海故。准下推勝。義含多海。類釋可知。
第三舩師告言下。稱讚授法。於中二。一稱讚。二授法。
△今初。讚其發心。又能問法。即領前心。念十種勝因。與前文中義有影略。顯問多端。文中舊經九句。五六為一。七八合故。今經全開。故有十一。若合五六。具足十句。攝為五對。初一生智斷苦對。次二往果趣因對。次三合為遠小修大對。以五六合故。故舊經云。遠離二乘怖畏生死住諸寂靜三昧旋因。謂二乘人。躭三昧酒。沉空漩澓。故應遠離。次二起願修行對。後二橫觀諸法竪入佛位對。
△第二善男子我在海岸下授法。於中二。先標名體。謂大悲超出。為物歸故。後善男子我普觀察下。辨其業用。於中亦二。先明於陸行化令知有海。後善男子我知海中一切寶洲下。於海化生。使其度海。於中復二。一明善知。二明化益。
▲前中。其寶洲等。生死佛法諸海皆有。今且唯約生死海釋。文中略舉知五種事。一知寶。二知難。三知水。四知時。五知舩。今初。寶即智寶。故淨名云。不入生死大海。則不能生一切智寶。有十二句。一生死海中湛寂不動。謂之寶洲。即性淨涅槃。是智體性。二身心萬境。皆為寶處。三無性為寶性。四無住為寶根。五佛性為寶種。約無改。種約類以。故佛種言亦通佛性。六恒沙性德為寶類。上皆本有之寶。次四為修成寶。一以頭陀持戒修禪寂慮為淨寶。二緣起智慧為貫穿。三顯了本有名為出。四聽聞修起名為作。後四為寶用。一成三乘根有菩提心十為寶器。二照理斷惑為寶用。三一諦三諦為寶境。四破愚發明為寶光。名有種種。故云一切。二我又能知一切龍下。知難。即生死中一切惑業。龍即瞋毒。夜叉羅剎性多於貪。部多即癡。部多此云自生。以是夜叉之流。不從父母。故曰自生。而性多癡。如是一切下。例餘煩惱。違境忘心是瞋住處等。三亦知大海施澓淺深下知水。即知心識相種習等殊。輪轉生死。深而無底。將易可化即名為淺。七識波浪。染習遠近。習之近者則易開曉。水色好惡者。隨善惡緣。成黑白報。在事可知。四亦善別知日月下。明知時。謂機之生熟。法之運數。如是時中宜修寂靜。如是時中宜修布施。乃至般若。善惡故變。苦樂灾祥。涅槃晝時。生死夜時。愚生死長。智生死促。三祇百劫三生一生。悟則剎那。迷便曠遠。故云延促。乃至微細念劫圓融。無不明審。世舩失時禍患交至。剎那乖法多劫沉淪。五亦知其舩下知舩。即知萬行不同。有方便為堅。無方便為脆。曾修為滑。不曾為澁。生死有邊為小。生死無邊為大。世之八風。四逆四順。又逆行非道。順取菩提。是方便風。順涅槃為右旋。逆涅槃為左轉。順理為安。乖理為危。善則可行。惡則可止。此二總攝一切佛法。
▲二我以如是下化益。於中四。一結前生後。二善男子我以好舩下。示其益相。三善男子我將大舩下。彰其無損。四若有眾生得見我下。結益究竟。既列十海。則知前海准此而釋。非臆說也。前四自利。後六利他。
後三段文顯(已下第十五經)。
●第三最勝長者。寄等一切佛迴向。謂等同三世一切如來能迴向道所迴善故。言最勝者。以得勝通無能過故。等於諸佛。更無勝故。城名樂瓔珞者。由等諸佛。不見美惡。皆得清淨觀喜悅樂。為莊嚴故。
第一依教趣求。可知。
第二見在城東下。見敬諮問。於中二。先覩見。後敬問。今初。城東見者。啟明佛日故。處無憂林者。同佛迴向。無愛憎故。無量商人等者。佛為商主。菩薩商人。法財外益。功歸己故。後爾時善財下敬問。自稱名者。聲名久著。表重法器。冀有聞故。
第三時彼長者下。稱讚授法。先稱讚。後善男子我已下授法。於中二。先標名體。後釋業用。今初。至一切處淨菩薩行。明其用遍。無體已下彰其體勝。由無體故。無所不能。用不依體。加行無作。智無所住。故無不遍。二善男子云何下。明其業用。於中分二。先自徵。後善男子我於下廣釋。釋中。明至一切處廣說法故。文中二。先舉三千。後例十方。前中二。先說法。後令捨非法下。明說意。後如於此三千下。例十方中文亦分二。先法說。六趣之中皆三句者。初句總辨。次句明果。後句因故。後善男子我說如是下。說意。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