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08-华严部

15-中国撰述大小乘释经部华严部疏-华严经行愿品疏-唐-澄观-第47页

十耳。十智皆通。故判為智。第三善男子我以得此下。別明通變之用。初句牒前。即牒最後。於虗空下。正顯用相。謂十八變。文具有之。一於虗空中至種種威儀。即所作自在。二隱。三顯。舊經梵本云。或隱或顯。知二相別。今云隱顯自在。乃合二變以為一句。四或以一身分為多身是舒。五或以多身合為一身即卷。六或以其身往來下。明往來。七遍身下熾然。八或時震動一切大地。即是震動。九或時以手下。制他神通。以超自在過梵王故。十或以神力轉變自在者轉變。十一或現寶焰雲下流布。十二或現變化雲下。同類往趣。十三或現光網雲下。放大光明。十四或現其身於一念頃下。示現。十五於一一身普雨一切諸佛剎海下。眾像入身。文雖言出。必能入故。故最後云。以一切身持諸供具。十六一一如來所轉法輪下。施他辯才。以能憶持佛所說故。十七善男子如是一切下。施他安樂。謂見身聞名。令無散亂。身心輕安。乃至菩提覺法樂故。十八彼諸世界一切眾生下。施他憶念。憶念善友。此法門故。餘如瑜伽三十七說。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謙己推勝。先謙已知一。一念遍往。故云速疾。現形益物。為不空等。後如諸菩薩下。推勝知多。而皆明戒者。彰知所得無[得-彳]解脫。由持如來別解脫戒。為依地故。前吉祥雲法門是定。海雲是慧。此中明戒具足。三學如天三光。如鼎三足。闕一不可入菩薩道。先此三故。非戒不能修心行。故有二十戒。即第十迴向二十梵行。但彼約於自能清淨方能淨他。故先護重。首明不破不缺等行。此彰菩薩本為利他。故先大悲。後顯無垢。名或小異。今當略會。一大悲戒。即彼二十無恚梵行。恚是悲障。有悲故無。二波羅蜜戒。是第十一三世諸佛所行梵行佛之道故。三住大乘戒。即第十七無比梵行。餘乘無對故。四不離菩薩道戒。即十八無動梵行。不動二利故。五不著一切法戒。即十三無著梵行。由見真如成聖道故。六不捨菩提心戒。即十六安住梵行。心詣理故。七不墮二乘地戒。即十五無滅梵行。順理而行。則常不滅。不同二乘起心持戒有滅盡故。八常以佛法為所緣戒。即十四無諍梵行。事理具足。無非佛法。何所諍哉。則常緣矣。九心常憶念一切智戒。即第七諸佛所讚梵行。稱理持戒。動契聖心。是緣佛智。佛何不讚。十所發志樂等虗空戒。即第九無所得梵行。不得能所。自在持故。十一一切世間無所依戒。即第八無所依梵行。不依現世名聞利養。不求當世人天果故。十二不缺漏戒。即第二不缺梵行。不犯十三等無殘缺故。十三不濁亂戒。即十九無亂梵行。定共相應故。十四無遺失戒。即第五無失梵行。定心持戒。吉羅不犯故。十五不雜染戒。即第三不雜梵行。不念破戒種種因緣。聞環釧聲。亦不染故。十六不追悔戒。即十二無[得-彳]梵行。犯罪追悔是障[得-彳]故。十七無厭怠戒。即第六無能蔽梵行。當持無厭緣不能蔽。鵝珠草繫。持不壞故。十八清淨戒。即第十增益菩薩清淨梵行。不同小乘唯事淨故。十九離塵戒。即第四無點梵行。不犯墮罪無塵點故。二十無垢戒。即第一不破梵行。若犯四重十重。猶如破器。無所復用。最垢重故。略為此釋。似有憑據。亦順智論十種戒文。恐繁不會。
  第五善男子從此下。指示後友。即生貴住善友。國名達邏比吒者。唐言持富饒。從聖教等之所生故。為貴。為富。城名金剛層者。積集三世佛金剛句。重重高故。大士名彌伽者。新云宜(上聲)伽。(上聲)俱譯為雲。演輪字門。含潤雨法故。修學三世佛法教雲雨一切故。
  第六時善財下。禮辭可知。
  ●第四彌伽長者。寄生貴住。生佛法家。種姓尊貴故。文亦具六。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先念前友教。有十五句。初總。餘別。後如是觀察下。趣求後位。
  第二乃見下。見敬諮問。於中三。初見。次善財下敬。後白言下諮問。於中二。先自陳發心。後而未下問法。有十三句。初二句總。次十句別。後一句結請。別中釋通橫竪。橫釋可知。竪約十地。一證發心故常不忘失。二不悞犯故堅求佛法。三忍度增故清淨謙下。四進度增故不憚劬勞。五入俗化物故總持普門。六般若現前故智光離翳。七方便增上故。得妙辯才。權實雙行。決擇深義。八無功無生。為正念力。一念所作。超前多倍故。憶持佛法。九居法師位。演一切法。十智度滿故。名普遍智。此十地相。文亦顯然。唯願下結請。
  第三爾時彌伽下。稱讚授法。於中二。一讚法器。二授法門。前中三。
  △初審問。次善財下奉答。後彌伽遽即下敬讚。於中二。一敬。二讚。今初。師禮資者。以菩提心是佛因故。能廣出生諸功德故。發心功德品云。發心功德不可量。眾智共說無能盡故。如下慈氏廣讚勝德。法界無差別論云。禮菩提心者。如人禮白分初月不禮滿月。以希現故。滿月由此故。故涅槃三十八云。發心畢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先心難。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禮初發心。況未說法。未定師資。後授己法。方昇本座。不違重法。前三皆僧。敬俗非儀。故不爾也。二然後合掌下讚。於中二。先總。後善男子下別。於中三。一讚發心勝德。二讚發人難遇。三結讚成益。初中三。初明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