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等者經文略有三節初則一音周聞但彰其遍次云眾音悉具者即前一音頓具多音理萬類殊音如善口天女三法雨皆遍者則隨一一音具說一切大小權實無盡法門又一一門皆充法界三節已含四義一則展一普周二則一收一切展卷無礙皆悉同時何音何法而不具足彼經次下云一切言詞海一切隨類音一切國土中恒轉無上輪等則重數更多今但引其一偈足顯同時具足言譬如書字等者即如來轉法輪中取意略引故有等言若具引者經云佛子如來法輪悉入一切語言文字而無所住譬如書字普入一切事一切語一切等數一切世間出世間處而無所住如來音聲亦復如是普入一切處一切眾生一切法一切業一切報中而無所住一切眾生種種語言皆悉不離如來法輪何以故言音實相即法輪故佛子菩薩摩訶薩於如來轉法輪應如是知即此經文法喻之中亦自影略故疏取意略引耳言此亦相入即相容也者據所引文即相入義即此相入是一多相容不同門能入名入所入名容能容即所入所容即能入隨義名異容入一義耳言道場皆聞不出眾外者即出現音聲中梵王及眾喻若具引者復次佛子譬如大梵天王住於梵宮出梵音聲一切梵眾靡不皆聞而彼音聲不出眾外諸梵天眾咸生是念大梵天王獨與我語如來妙音亦復如是道場眾會靡不皆聞而其音聲不出眾外何以故根未熟者不應聞故其聞音者皆作是念如來世尊獨為我說佛子如來音聲無出無住而能成就一切事業是為如來音聲第五相釋曰眾會聞者即以根熟為眾內未熟為眾外耳餘則可知應者得聞此即顯也不應不聞斯即隱也各各隨解者聞中復有差別若聞大乘大乘則顯不聞二乘二乘即隱小顯大隱等可知又云如來言音等者即彼次下第六相也經云佛子譬如眾水皆同一味隨器異故水有差別水無念慮亦無分別如來言音亦復如是唯是一味謂解脫味隨諸眾生心器異故無量差別而無念慮亦無分別然此一文證其兩義若取諸器各受互不相知即是隱顯若取一味隨器即是純雜善口天女亦即彼品經云復次佛子譬如自在天王有天婇女名曰善口於其口中出一音聲其聲則與百千種樂而共相應一一樂中復有百千差別音聲佛子彼善口女從口一聲出於如是無量音聲當知如來亦復如是於一音中出無量聲隨諸眾生心樂差別皆悉遍至悉令得解即第四相一中頓具即微細也言阿僧祇品至不可說等者等餘經文經云一一佛法不可說種種清淨不可說出妙音聲不可說轉正法輪不可說於彼一一法輪中演修多羅不可說於彼一一修多羅分別法門不可說於彼一一法門中又說諸法不可說於彼一一諸法中調伏眾生不可說此上經文已有數重而但說一法法法皆爾互入重重故成無盡又彼中云清淨實相不可說說修多羅不可說於彼一一修多羅演說法門不可說於彼一一法門中又說諸法不可說於彼一一諸法中所有決定不可說於彼一一決定中調伏眾生不可說不可言說同類法不可言說同類心不可言說異類法不可言說異類心不可言說異類根不可言說異類語念念於諸所行處調伏眾生不可說等亦是其類也言一念頓演者一念頓演無量劫法何有十世不互相融第五經云樹下諸神剎塵數悉共依於此道場各各如來道樹前念念宣揚解脫門等。
  ▲此且約言說若類通諸法皆為教體即所論義義即普法具十玄門如義分齊。
  此且約下例文釋義初句結前餘皆釋後。
  ▲第十海印炳現體者如前差別無盡教法皆是如來海印定中同時炳現設所化機亦同緣起炳現定中是故唯以三昧為斯教體如出現品云此約果位若約因位圓信亦得印現賢首品云如是一切皆能現海印三昧威神力。
  ▲以上十門該羅收攝未有一法而非教體然後二門正是經宗融取前八無所遺矣。
  以上十門下第二總結可知教體門竟。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演義鈔卷第七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演義鈔卷第八

    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述
  ▲第六宗趣通局者語之所尚曰宗宗之所歸曰趣先明其通後顯於別。
  第六宗趣通局中疏文分二先釋名標章後前中下依章別釋初中宗者宗崇故云所尚亦云尊也主也多也。
  ▲前中通論一代佛教諸部異計各是一宗謂十八本二各不同故以義相從更復合之。
  前中通論下第二依章別釋於中二先釋通宗後釋別宗前中三初總標大意二敘昔辨違三申今正解今初言諸部異計即二十部言十八本二者十八部名次下當列本二者即上座部及大眾部故文殊問經云十八及本二皆從大乘出無是亦無非我說未來起言以義相從者合二十部兼諸大乘為十宗故。
  ▲然隋朝大衍法師總立四宗一因緣宗謂薩婆多二假名宗謂即經部三不真宗謂諸般若四真實宗謂法性真理佛性等教。
  然隋朝下第二敘昔辨違於中二先敘昔後辨順違前中又二先正立後異名前中各從所立得名四中各有二句上句立義下句指教。
  ▲又此四宗初名立性二名破性三名破相四名顯實。
  又此四宗下辨異名四名不出性相而前三從所破後一就所顯。
  ▲初二小乘後二大乘各初淺後深此亦有理。
  初二小乘下辨順違於中二先略釋明順理後約局明違文今初言各初淺後深者以初顯正因緣立有緣果之性故為淺二破於定性但從緣有故為深也萬法從緣故無定實如鐵之堅遇火則鎔如水之濕遇寒則堅明知從緣則無定性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