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來諸師下第二辨順違於中三第一總明順違第二別破違理第三結成違順初中以上來諸師從二至五皆先小後大故不加不定招初有大乘之難雖加不定猶有妨者加不定免初有大乘之難而於所立名義之中皆有難也言略顯五時之妨者從後破之既破五時四三二時皆已破竟故云餘可例知。
  ▲初明十二年前為有相者自違成論成論云我今正明三藏中實義實義即空。
  初明十二年等者第二別破別破二家五時即為二別今初破道場五時即分為五言成論云我今正明三藏中實義實義即空者破第一時引其三文此即第一引小乘論以成實論意云我今成立小乘中實義故云成實以三藏即小乘教故既言實義即空明小乘已說空竟何言見有得道不可不見實義而得道也。
  ▲又阿含中云無是老死即法空也無誰老死即生空也。
  又阿含中云下第二引小乘經然經文相續云無是老死無誰老死此即明十二因緣人法空義是老死者指老死法體誰者即人也故無是老死即老死法空無誰老死即主老死我人空也然諸經論多明小乘但有人空未明法空者有二義故一從多分少分說小乘多分但明人空二從顯了不顯了說雖說法空未全顯了故言不說法空耳若從不顯了說及少分說則亦明法空今從此義。
  ▲又智論云三藏中明法空為大空摩訶衍中明十方空為大空。
  三藏中明法空為大空等者第三引大乘論彼釋十八空揀二宗大空之異今但取三藏明法空之言三藏亦小乘教耳。
  ▲皆顯小乘已有二空。
  皆顯以下結上三文。
  ▲若云第二時說空者十二年後方制廣戒豈唯說空。
  若云第二時下破第二時於中三一破說空二破不明常住三結立正義初中又二第一引制戒明十二年後說有故戒經云善護於口言自淨其志意身莫作諸惡此三業道淨能得如是行是大仙人道此是釋迦如來於十二年中為無事僧說是戒經從是已後廣分別說明知十二年後始制廣戒廣戒即是明有。
  ▲又智論云從得道夜乃至涅槃常說般若豈前不說空。
  又智論云從初得道下第二引論通說般若明十二年前已說於空非局十二年後般若明性空之智故。
  ▲若云第二時中未顯常住者實相般若豈無常耶。
  若云第二時中下第二破不明常住於中文四初反質破實相即常故。
  ▲涅槃亦說佛性亦名般若。
  涅槃亦說下第二顯正破上即理量此即聖言量般若既即佛性佛性是常般若常矣。
  ▲是知實相般若即是正因佛性觀照即為了因。
  是知下第三會義破謂會釋二經使第二時同第五時以義同故謂二種般若即二佛性在名則異在義不殊言實相為正因者即第一義空名為佛性第一義空即實相異名觀照為了因如燈了物。
  ▲又般若離四句何曾存空般若不壞四句豈無妙有。
  又般若離四句下第四縱奪破先奪則拂迹入玄理絕百非言亡四句若但以空為般若者非真般若也故經云般若非有相非無相亦非有無相亦非非有無相離一切諸相何得存空故中論云諸佛說空法為離於有見若復見有空諸佛所不化言般若不壞四句豈無妙有者此即縱也縱其是空亦須是有尚是四句何況有耶故般若經云般若不壞色不壞受想行識即不壞有也餘文可知故智論云一切實非實亦實亦非實非實非非實是名諸佛法則四句皆實又因緣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即中有遮有表即下二句是知失意則四句便成四謗得旨則四句即是四德下說正義躡此而起。
  ▲是知小大各有四門而但言初有次空者各得一門之意。
  是知小大下第三結立正義也此則縱而奪之縱其初有次空則各得一門之意奪其不識四門之意則初有次空之旨全乖言四門者小乘以阿毗曇明有門毗曇即今之俱舍遵一切有部故成實即是空門實義是空故毗勒論即亦有亦空門其非有非空門未見論文即惡口車匿見此入道有云犢子部亦計我非有非無恐未指定大乘四門者如涅槃云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如乳有酪性等斯即有門也又云石無金性乳無酪性眾生佛性猶如虗空迦毗羅城空大涅槃空即空門也又云眾生佛性亦有亦無何以為有一切眾生悉同有故何以為無從善方便而得見故即亦有亦無門又云眾生佛性即是中道非有如虗空非無如兔角百非斯遣斯即非有非無門也若取經論唯識多明有門掌珍多說空門辨中邊論多顯亦有亦空門中論多辨非有非空門。
  ▲若云第三時中但名抑揚亦非常者。
  若云第三時中下破第三時文二先雙標。
  ▲淨名云佛身無為不墮諸數如觀身實相觀佛亦然豈無常耶。
  後淨名云下雙破先破第三時中不明常義可知。
  ▲般若亦云二乘智慧猶如螢火菩薩一日學智如日之照豈非抑揚。
  後般若亦云下破獨得抑揚之名以第二時中亦抑揚故二乘螢光抑也菩薩如日揚也。
  ▲若云第四時中但顯同歸亦未明常者壽量品云常住不滅又方便品云世間相常住等豈無常耶。
  若云第四時下第四破第四時但破不明常住不破同歸之義。
  ▲五以涅槃為常住者當教可爾而涅槃之時亦有小乘之見如阿含中說如來涅槃之相故。
  五以涅槃為常下破第五時許其涅槃是常住義責其涅槃無有小乘以至涅槃皆有大小故如阿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