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羅通餘十一故若不通者修多羅既稱契理合機餘無此名應不契理合機既俱契理合機明知修多羅是從總相立名耳三藏十二部皆有兩重總別故云各有也刊定之意亦有理在今謂若十二部中修多羅則通十一及於三藏若三藏中修多羅名唯通十二不通二藏二藏之中有契合者自屬十二分中修多羅耳思之以非至要故疏略不敘唯明初一恐欲知根本故鈔具敘耳彼復破於遠公三修多羅至十藏品當說。
  ▲今更詳之若一名四實皆為敵對則古如所破。
  今更詳之者第四會順違也於中三初全縱次半奪後出古意今初言古如所破者經線俱為敵對而言線是經非故如所破。
  ▲若兼順義經自屬於席經敵對應名聖教故梁攝論譯為聖教彼論云有阿毗達磨非是聖教為成聖教故加修多羅名。
  若兼順義下二半奪也縱其經是敵對奪其不名聖教故一名含於多實應須順義立名如僊陀婆一名四實若譯經中五味之處應譯為鹽若譯經中王之所乘僊陀婆者應譯為馬不可言水言器今譯佛經云修多羅合名聖教也言線言索非全愜當故云經自屬於席經敵對應名聖教梁攝已下引文為證即第一論然此所引上兩句全是論文為成聖教下乃取義釋以彼本論云攝大乘論即阿毗達磨教及修多羅釋論云此言大乘者欲揀小乘阿毗達磨何不但說阿毗達磨名復說修多羅名有阿毗達磨非是聖教故此中意云若但言阿毗達磨揀濫不盡故加修多羅言揀異凡夫所造之論明是聖教之論故今引意者本論牒修多羅釋論之中乃云聖教明是譯修多羅為聖教也。
  ▲古德見此儒墨皆稱為經遂借彼席經以目聖教則雙含二義俱順兩方借義助名更加契字揀異席經甚為允當。
  古德見此下出古意也席經不順本義是故借耳儒即儒教夫子為主墨即墨教墨翟為主以忘身益物是其所宗如夏禹之勤用斯意也儒有九經五經等皆稱為經經者常也典也聖人之言方得稱經此方既以聖人之言為經故譯聖教亦名經也言雙含二義者即聖教及經緯義也俱順兩方者順此方夫子等經順西域經緯聖教之經也恐濫席經故加契字以揀之耳古人既以敵對為線明知言契經半從義耳故為允當。
  ▲二顯相者西域四名所目雖殊意義相似故同稱修多羅而聖教多含具上三義。
  二顯相下此中大意取其一名四實以會雜心五義便是顯修多羅之相文中三初舉總包含二故雜心下正會五義二總上五義下以義貫通。
  ▲故雜心云經有五義一曰涌泉二曰出生三曰顯示四曰繩墨五曰結鬘涌泉則注而無竭出生則展轉滋多義同井索有汲引故顯示正是聖教顯事理故繩墨則楷定正邪亦是繩之為經能持於緯同席經義結鬘同線線能貫華結成鬘故。
  二中即雜心第八修多羅品云修多羅者凡有五義一曰出生出生諸義故二曰涌泉義味無盡故三曰顯示顯示諸義故四曰繩墨辨諸邪正故五曰結鬘貫穿諸法故如是五義是修多羅義今疏引初二義不次者依古疏引取義便耳。
  ▲總上五義不出貫攝。
  總上五義下三以義貫通於中二先總釋貫攝後彰所貫攝前中有三初標義二引證三釋所引。
  ▲故佛地論第一云能貫能攝故名為經以佛聖教貫穿攝持所應說義所化生故。
  故佛地下二引證也全引論文更無所少而次下對所詮云應知此中宣說佛地饒益有情依所詮義名佛地經如緣起經如集寶論意云皆從所詮也。
  ▲此或貫攝通所攝所化或貫穿法相攝持所化。
  此或貫攝下三釋所引論也釋有二義一通二局上即通也言二義通所說者謂貫穿所說之法攝令不散故故下引瑜伽云攝取聖語言二義通所化者貫穿所化眾生心行攝取不捨故局義可知。
  ▲又世親攝論釋貫穿云謂能貫穿依故相故法故義故。
  又世親攝論下第二彰所貫攝之法於中二初引攝論正釋後例同指餘前中即彼論第一文中亦二先引論總標。
  ▲依者謂依於是處由此為此而有所說相者謂世俗諦相勝義諦相法者謂蘊界處緣起諦食諍盧無量無色解脫勝處遍處菩提分無礙解無諍等義者隨順密意說等。
  後依者下引論別釋釋標四義則分為四初釋依中舉其三事一於是處者即說經處如佛在摩竭提國等二由此者即說經因緣即所被機等如十地經由十方佛加解脫月請等三為此者即說經意如發心品云為欲顯示佛法故為以智光普照故為欲開闡實義故等故梁論云是處是人是用言相者諸世俗諦相勝義諦相者謂世尊說法有何相貌諸佛唯依二諦為眾生說更無餘相言法者謂蘊界處等者即所詮法門軌持之法一一皆通二諦蘊即五蘊界即十八界處即十二處緣起即十二因緣諦即四諦食即四食如世親論第十初說靜慮即四靜慮無量即四無量無色即四無色解脫即八解脫勝處即八勝處遍處即十遍處菩提分即三十七品等無礙解即四辯才無諍即無諍三昧等者等餘法數並下經文廣有其相言義者隨順密意說等者義名所以世尊說法或顯了說或密意說如說一切皆空此就第一義說凡夫不解謂無俗諦等亦如四意趣四隨等梁論釋義云義者所作事故名義生道滅惑是事此意云佛所說經但令眾生生道滅惑以為其義耳亦佛之意趣也。
  ▲瑜伽二十五顯揚二十大同此說餘義至十二分中當明。
  瑜伽二十五下二例同指餘先例同諸彼二論皆云素怛纜者謂佛世尊於彼方所為彼有情依彼所作諸行差別演說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