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有十緣下開章別釋中二先列後釋今初依時下釋疏文分四一大意二開章三融會四廣如旨歸一句出法源。
  ▲今初依時夫心冥至道則渾一古今法界無生本亡時分經偈云如來得菩提實不繫於日。
  今初分二先拂迹顯實後就德顯圓前中言夫心冥至道則混一古今者此約人顯實法界下約法顯實心與理冥契則無今古之相故肇公云古今通始終同窮本極末浩然大均生公法華疏云古亦今也今亦古矣言法界無生等者就法顯實也有生則屬三世便即有時無生則無三世剎那安有時分故出現品云真如離妄恒寂靜無生無滅普周遍等言下經偈云下引經證略舉人證耳即兜率實幢偈也彼具云眾生如是說某日佛成道如來得菩提實不繫於日法界品云菩薩智輪遠離一切分別網起一切障礙山不可以生死中長短染淨劫數顯示等其文非一。
  ▲況無涯之說念劫圓融哉。
  況無涯之說等者第二就德顯圓無涯之說竪約長時故旨歸云常恒之說前後際而無涯念劫圓融者約一念即不可盡一念即無量劫無量劫即一念等故云爾也一念即多劫何定時之長短哉。
  ▲今以無時之時略顯十重時別。
  今以無時之時略顯十重時別者此下第二開章解釋也就中三初上二句標次初唯下釋後於前下結。
  ▲初唯一念二盡七日三遍三際四攝同類劫五收異類劫六以念攝劫七劫念重收八異類界時九彼此相入十以本收末謂以非劫為劫故。
  二釋中初唯一念者謂於一剎那頓遍無盡之處說無邊法二盡七日者謂初成道一七日中自受法樂第二七日頓說此經言三遍三際者謂盡前後際各無邊劫常恒周遍演說此經初無暫息上三易故疏但列名而已言四攝同類劫下以義稍隱故並加字旨歸但云四攝同類五收異劫六念攝劫七復重收八異界時九彼此相入十以本收末今加一字義則易見故並不釋唯釋第十耳言攝同類劫者於前無邊劫各攝同類如長劫唯攝長劫短劫唯攝短劫等言五收異類劫者謂長劫攝短劫等言六以念攝劫者於一念中即攝無邊同異類劫念念皆爾言七劫念重收者此上念念所攝劫中各以念成彼一一念亦各攝諸劫是則念念既其不盡劫劫亦復無窮如因陀羅網重重無盡也言八異類界時者上之七重且約一類世界如今娑婆一類今辨樹形江河形等無邊異類之剎剎既同處而有不同時亦同時而各別分齊盡彼時分常說此經言九彼此相入者即彼異類界所有時劫亦各別相收或同異類界時互相攝入若念若劫重重無盡同前四五六七於彼諸時常說此經言謂以非劫為劫者第十難見故以此句釋之以非劫為本劫即為末言非劫者離分限故如華藏世界以非劫為劫劫即非劫念等亦爾以時無長短離分限故以染時分說彼劫故以時無別體依法上立法既融通時亦隨爾故離世間品云菩薩摩訶薩知一切劫即是非劫而真實說一切劫數是為第六無等住故云非劫為劫。
  ▲於前十時恒演此經。
  於此無量時劫常說華嚴。
  ▲又此十種隨一圓收。
  又此十種者此下第三融會也於中三初此上二句正融會也。
  ▲依此說時則無始終。
  二依此說時下通妨難此上牒疑情既無始終何有初成之始九會之終。
  ▲亦隨見聞說初成等如前法爾中辨。
  亦隨見聞下會釋也疏指前通又此一部即是無邊法海以下皆結通無分齊故一部即是一切說故。
  ▲若依此時則逈異餘教。
  ▲而餘教時不出於此。
  ▲或說三七六七等隨見聞故。
  若依此時下三顯勝能於中又三初揀他顯勝次而餘教下會他顯勝後或說下再通妨難難云彼有三七等殊云何不出於此故今通云皆是此經之時隨見聞故。
  ▲廣如旨歸。
  廣如下四出法之源。
  ▲第二依處者夫智窮真際能所兩忘假說依真而非國土。
  第二說經處疏文有四第一總彰大意第二敘昔順違第三句數圓融第四別明處異初中有三初拂迹顯實二融通顯圓三依義建立今初至而非國土即拂迹顯實謂既亡能所何有能依之佛所依之處普賢三昧品云普賢身相如虗空依真而住非國土猶是假說以真無能所無可依故。
  ▲況剎塵即入染淨參融圓滿教之普周難以分其處別。
  況剎塵即入下第二融通顯圓無能所依尚通實頓二教實教頓教尚離處所況於圓教耶剎塵即入即下通局交徹二四句染淨參融即下淨穢無礙二四句圓滿教下總結難思。
  ▲然真非事外不壞所依以上無時之時遍此非處之處。
  然真非下第三依義建立不壞相故不妨立時然旨歸約處先已有處依此說經後辨其時疏家欲順六成就之次第故先明時耳。
  ▲然有言此經在穢土說居摩竭等故有云處淨土說在華藏故有云如實義者二種身土無定異處即於一處見聞異故。
  然有言下第二敘昔順違於中二先正敘後上之下決斷前中第一師云既七處九會人三天四並居娑婆欲界之中明是穢也第二師云說此經時華藏世界六種震動又言其地堅固金剛所成娑婆土石諸山豈得將此為穢第三師但合上無礙謂感娑婆者對華藏而見娑婆感華藏者對娑婆而見華藏亦如螺髻所見自在天宮身子所見丘陵坑坎華藏品云譬如見導師種種色差別隨眾生心行見諸剎亦然。
  ▲上之三義後一近宗。
  後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