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之澤亦可式開實相成上甘露甘露不死之藥況實相之常住故一味之澤成上膏雨一雲一雨無異味故式者用也。
  ▲以聖曆二年歲次己亥十月壬午朔八日己丑繕寫畢功。
  以聖曆二年下第四事畢己亥取於乙未首涉五年繕寫方畢繕者說文云補也珠叢云治故造新皆謂之繕。
  ▲添性海之波瀾廓法界之彊域。
  添性海下第五讚益有二先明益教理大波曰爛方言曰廓者張小使大鄭玄注禮云彊者界也說文云域者封也謂玄言既加添定性海開廓法界矣。
  ▲大乘頓教普被於無窮方廣真筌遐該於有識。
  大乘頓教下第二辨益物機。
  ▲豈謂後五百歲忽奉金口之言娑婆境中俄啟珠函之祕。
  豈謂下第六慶遇也於中有二初明慶遇前句約惡時得聞是一幸也後一句約惡處得聞此二幸也初言後五百者如來滅後有五五百年第一五百年解脫堅固今當第四五百年故云後也在三五之後故金剛經中於後五百歲信受者難得言俄啟珠函之祕者即智論第六十四云般若是如意舍利如函篋舍利中雖無般若而為般若之所熏故得一興供養千反生天今用此事則如來如函華嚴經是如意珠也。
  ▲所冀闡揚沙界宣暢塵區竝兩曜而長懸彌十方而永布。
  所冀闡揚沙界下二發願於中二先兩句橫徧沙界麤相徧也言塵區者明微細徧徧微塵中之區域故後並兩曜而長懸下明竪窮長懸永布故兩曜即日月喻如來根本後得智也。
  ▲一窺寶偈慶溢心靈三復幽宗喜盈身意。
  一窺寶偈下第六總彰序意讚理自謙有三先兩句正製序由以披尋翫味慶喜深故鄭箋詩云復謂反復珠叢云復謂重審察即是南容三復白珪疏中已引。
  ▲雖則無說無示理符不二之門然因言顯言方闡大千之義。
  雖則無說下讚理離言必假言顯無說無示即淨名目連章之文不二之門即淨名不二法門品因言顯言者若無文殊讚默之言安知無言之為妙故寂滅之相假以言詮言大千之義者即出現品塵含經卷喻故大千經卷潛塵無益聰慧者開便能益物今假言顯義當開塵示於經卷有成益也。
  ▲輙申鄙作爰題序云。
  輙申已下謙己結成上已略釋序竟。
  ▲第二別解文義者然此經文富義博勢變多端況一義一文包攝法界是以古德用十例科判欲顯難思其第一名本末部類但顯此經無盡非科今文前已具明故今略之加前後鉤鎻亦有十例。
  第二別解文義分二初總科判二正釋經文初中分三初標章二列名三解釋。
  ▲一本部三分科二問答相屬科三以文從義科四前後攝疊科五前後鉤鎖科六隨品長分科七隨其本會科八本末大位科九本末徧收科十主伴無盡科。
  一本部下二列名也。
  ▲初本部三分者謂序正流通初品為序分現相品下為正宗。
  初本部三分下三解釋分十初本部三分科分二初正明序正二別釋流通今初正明序正。
  ▲流通有無古有七釋一光統律師以法果品為流通由入法界廣無邊故二隋遠法師以法界品內善財下屬流通寄人顯法故三裕法師以法界品後偈為流通以歎德無盡故四有云末後二頌為流通以結說無盡歎德勸修故五或云經來未盡故無流通六或云以餘眷屬經為此流通以彼是此所流出故七或云此經總無流通以法無盡說無休息故故諸會各無流通不同大般若諸會皆有流通故。
  流通有無下二別釋流通有三初序昔說二會昔義三申今正解今即序昔也。
  ▲此上七解各是一理而前六皆有第七獨無若義會之應成四句一有序正無流通如第七二唯正宗無二分由自初暨後皆顯玄微並悟物故初雖列眾而歎佛德後雖寄人有修相故三具三分四俱不可說即言忘言故約義包含不可局取。
  此上七解下二會昔義也謂會前七師融成四句一即第七師三即前六師二四義加二唯正宗者意取悟入顯理為正宗故故河西道朗云若因初分以得悟則初分為正若因後分以得悟則後分非傍即斯義也其中有與理相應者隨時取捨。
  ▲今依具三以分三分之興彌天高判冥符西域今古同遵。
  今依具三下第三申今正解文分為四初立取源由二辨三之相三例成前義四辨定流通今初謂上顯義理包含縱成四句依文釋義三分可依若無流通序正安立若唯有正起盡不明若約無言如何解釋。
  ▲所以三者夫聖人設教必有其漸將命微言先彰由致故受之以序分由致既彰當機受法故受之以正宗正宗既陳務於開濟非但篤於時會復令末葉傳芳永耀法燈明明無盡故受之以流通。
  二所以下辨三之相。
  ▲非唯一部當會當品等皆容有之故依三也。
  非唯一部下三例成前義謂會品之文尚須三分何況一部不立三耶。
  ▲雖六解皆通今依第二以寄人進修示物有分流通相故故慈氏云若有敬慕心亦當如是學。
  雖六解皆通下四辨定流通文分為三初取其正義二辨前順違三結歸正義初也。
  ▲初之一解令正宗中闕於證入。
  初之一解下二辨前違順出前不取五釋所以言令正宗中闕於證入者此即光統以法界品為流通法界是證入因果眾海大問新眾遠集佛自入定眾海頓證判為流通已抑經文況正宗中但有信解行而無證入。
  第三但屬善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