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08-华严部

11-中国撰述大小乘释经部华严部疏-华严经疏注-唐-澄观-第83页

。共搆一緣。各隨行業。來生其國。凡聖同居。下二他受用土因。
  一切菩薩嚴淨國土願力故。
  即初地已上。如十大願中。修淨土願。是也。
  一切菩薩成就不退行願故。
  即八地已上。功用不退行之所成故。八地中有淨土分。
  △三後三融攝轉變。通於因緣。
  一切菩薩清淨勝解自在故。
  即八地已上。攪大海為酥酪。變大地為黃金。以染為淨。以淨為染。自在攝生故。十自在中。有剎自在。窮其因者。清淨勝解。勝解印持。隨心變故。
  一切如來善根所流(至)成道時自在勢力故。
  謂成正覺時。其身充滿十方世界微塵剎土。念劫圓融。一時成立。由二種因。一善根所流。語因中也。二成道勢力。明果用也。此一受用變化相融也。即如經初即摩竭陀地堅固等。
  普賢菩薩自在願力故。
  無問成與不成。常能融攝。又前妙覺。此是等覺。其法性土。通為諸土之體。窮其因而為有助。謂法爾為其正因。以一切智。及總以諸因而為緣因故。其後三。亦融前土。非有別體。又此十事。展轉生起。謂諸佛土。總由佛力。何以由之。法如是故。法爾云何而有異耶。業不同故。眾生由業。佛復由何成。一切智之所變故。生佛有異。何以凡聖同居。同搆一緣故。何以復有純菩薩國。菩薩願行力故。既由行業。何可轉變。勝解自在故。云何復得融攝重重。佛及普賢自在力故。
  △三結。
  諸佛子是為略說十種因緣(至)有世界海微塵數。
  結略顯廣。如前已釋。
  △二偈頌。多以果顯因。文有九偈。束為八段。初一頌佛神力。
  爾時普賢菩薩欲重宣其義(至)觀察十方而說頌言。
  所說無邊眾剎海(至)智慧神通力如是。
  據此無邊剎海。皆遮那嚴淨。則下嚴華藏。猶是分明。理實而言。願周法界。
  △二一超頌眾生菩薩同集善根。
  菩薩修行諸願海(至)菩薩國土徧十方。
  △三頌第四成一切智。自受用土因。
  菩薩趣於一切智(至)廣大剎土皆成就。
  前半因。後半果。成惟識云。大圓鏡智相應淨識。由昔所修自利無漏。純淨佛土。因緣成熟。從初成佛。盡未來際。相續變為純淨佛土。周圓無際。眾寶莊嚴。配經可見。
  △四頌第六嚴淨願力。及第七不退行願。
  修諸行海無有邊(至)一一土經無量劫。
  修諸行海無有邊者。論云。謂平等性智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無漏。純淨佛土因緣成熟。隨住十地菩薩所宜。變為淨土。或大。或劣。或勝。前後改變。上經雖云願力。非無有行。為分功用有無。長行成其二句。皆他受用。故偈為一。初句頌第六。次句頌第七。以八地已上。念念入法流。心心趣佛境故。後之半偈。通其二文。
  △五一偈。却頌第三眾生行業。
  眾生煩惱所擾濁(至)一切剎海斯成立。
  加造業因。煩惱所擾。造於穢剎。欲樂非一。感土有殊。前與菩薩同修。必多善業故。此明於煩惱。
  △六頌菩薩勝解。
  佛子剎海莊嚴藏(至)十方所住咸如是。
  △七有一頌。超頌普賢願力。
  菩薩能修普賢行(至)清淨廣大如虗空。
  以普賢有三。一位前普賢。但發普賢心。即是非今所用。二位中普賢。即等覺位故。此居佛前。三位後普賢。謂得果不捨因行。故長行居後。
  △八有二頌。却頌如來自在。
  等虗空界現神通(至)此是毗盧所嚴淨。
  前偈頌果用。後偈頌善流。略不頌法爾。法爾。即是法法性故略之。又第七偈。□□有依。第八偈。正中有依。第九偈。融於三世。故三共□融攝無礙。然其無礙。通有十種。諸教說土。或謂但是無常。或云心變。理事懸隔。多一不融。故今經宗要辨無礙。一理事無礙。謂全同真性。而剎相宛然。經云華藏世界海。法界無差別。莊嚴悉清淨故。二成壞無礙。謂成即壞。壞即成等。三廣陿無礙。不壞相而普周故。經云體相如本無差別。無量國土悉周徧等。四相入無礙。下文云。以一剎種入一切。一切入一亦無餘。及此文云。身包一切等。其文非一。亦是一多無礙。五相即無礙。文云。無量世界即一界故。六微細無礙。經云清淨珠王布若雲。炳然顯現諸佛影等。七隱顯無礙。謂染淨異類隱顯等殊。見不同故。八重現無礙。謂於塵中見一切剎。剎內塵中。見剎亦然。重重無盡。如帝網故。九主伴無礙。凡一世界。必有一切。以為眷屬。下經云。毗盧遮那昔所行。種種剎海皆清淨。種種剎即眷屬也。十時處無礙。謂或於一剎。現三世劫。或於一念。現無量剎。如今第九偈文。又下文云。三世所有諸莊嚴。摩尼果中皆顯現。此十無礙。同時具足。自在難知。散在諸文。可以六相融之。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十四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十五(入第七經下半)
清涼山沙門 澄觀 述
    晉水沙門 (淨源) 錄疏注經
  △二所依住通染淨。長行三。初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