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寶髻智生菩薩摩訶薩。
修治二嚴。猶如淨寶。祕密高顯。故有髻言。
功德自在王大光菩薩摩訶薩。
法王出現。作用自在。二嚴圓滿。為功德光。
善勇猛蓮華髻菩薩摩訶薩。
勇猛化生。不染化相。雨法玄妙。如解髻珠。
普智雲日幢薩摩訶薩。
慈雲智日。互相資映。長劫普應。高出如幢。
大精進金剛臍菩薩摩訶薩。
堅利智慧。與精進俱。故得稱大。智為行本。若臍為壽因。
香燄光幢菩薩摩訶薩。
戒等行發。是為香燄。種智高直。故曰光幢。
大明德深美音菩薩摩訶薩。
智光徧照。是大明德。稱真適物。名深美音。
大福光智生菩薩摩訶薩。
大智發光。徧照佛境。令福非福相。所以稱大。
△二結略顯廣。
如是等而為上首有十佛世界微塵數。
△三攝德圓滿二。初別歎勝德二。
初二句就緣歎。
此諸菩薩往昔皆與(至)共集善根修菩薩行。
前句往因同行。顯主伴有由。毗即徧也。盧遮那光明照義。迴就方言。應云光明徧照。然有二義。一身光徧照盡空法界乃至塵道。二智光徧照真俗重重法界。身智能所合為一身。圓明獨耀。具德無邊。故立斯號。又毗者。種種義。盧遮障義。那者盡義入義。即種種障盡。種種德圓。故普賢觀經云。釋迦牟尼名毗盧遮那徧一切處。即身亦徧。非唯光徧。又云。其佛住處名常寂光。即土亦光矣。又云。常波羅蜜所攝成處。我波羅蜜所安立處。即德圓義。又云。淨波羅蜜滅有相處。即障盡義。又云。樂波羅蜜不得身心相處。不見有無諸法相處。即證入義。又云。如寂解脫乃至般若波羅蜜。是色常住法。故明皆即應即真為本師矣。此經文證本品當辨。
言共集善根。即備道資糧。修菩薩行。即作所應作。云何共集。互為主伴故。主伴有三。一迴向主伴。二同行主伴。三如相主伴。皆稱共集。
皆從如來善根海生。
後句從德海生。明長為輔翼。謂佛德無邊。積集妙寶。智定盈洽。故稱為海。從生有四。一從自佛善根海生。謂已圓十身故。二從本師海生。佛為勝緣。曾已攝受授法。令行得成滿故。三與遮那同。於餘佛海生。以上云共集故。四從法性佛海生。以上德海諸佛。共同平等一味。但稱性修。即是從生。不揀自他。故梵本云。與佛同一善根海生。
△第二就行德以歎。夫大士必崇德廣業。虗心外身。崇德故進齊佛果。廣業故行彌法界。虗心故智周萬法。而不為外身。故功流來際。而非已故德難名矣。略分為三。初自分因行德三。
初自利行圓。
諸波羅蜜悉已圓滿。
諸度行滿。謂六度十度八萬四千多劫積集。究盡事理。故云圓滿。
慧眼明徹等觀三世。
十眼明徹。分別名慧。照矚稱眼。障翳斯盡。智無不矚。故云明徹。五眼之中。慧眼觀理。理無異味。故云等觀。十眼之中。慧眼觀事。事無不見。故名等觀是則委見其事為明。深達其性為徹。欲以一眼合諸具通事理。但舉其慧。
於諸三昧具足清淨。
深定已滿。三昧者此云等持。遠離沉掉。平等持心。趣一境故。而云諸者。其餘諸緣亦一境故。真如三昧為其定體。隨境入別。塵數多端。故云諸也。橫則無定不窮。竪則深入無際。故云具足。定障永亡。故云清淨。
△二利他行滿有三句。即三輪化益。
辯才如海廣大無盡。
語含四辯。即正教輪。辯謂巧顯深理。才謂巧應機宜。萬法咸演。則廣大無涯。千難殊對。則無竭盡。故如海也。又海遇風緣。則洪浪雲涌。智逢機請。則口辯波騰。請者既許無邊辯。亦廣大無盡。
具佛功德尊嚴可敬。
身業神通輪。謂三業無失。智深叵撓。為具佛功德。故得外儀儼若肅然可敬。
知眾生根如應化伏。
意業記心輪。根義總明。文含性欲。言如應者。根有生熟。化不失時。器有大小。授法無謬。化謂教化。即應攝受者。而攝受之。伏謂調伏。即應折伏者。而折伏之。由此具行。入正法故。
△三證理位極亦三句。
入法界藏智無差別。
證理法也。謂以大智證入平等真法界藏。依佛性論說有五藏。一如來藏。謂在纏含果法故。二自性清淨藏。謂在纏不染。三法身藏。謂果位為功德所依。四出世間上上藏。謂出纏超過二乘菩薩。五法界藏。謂通因果。外持一切染淨有為。故名法界。內含一切恒沙性德故。復名藏。此義寬通。故今證入。言智無差別者。所證之藏。平等要無分別。方契此則智自無差。即由上義。能所不殊。又此能證智。與所證藏。冥合一味。無有境智之異。故云無差。此復有二。一同無相。故下經云。無有少法。為智所入。亦無少智。而入於法。二同法界故。則能所各互攝盡故。下云。無有智外如為智所入。智攝如盡故。亦無如外智能證於如。如全攝故。若皆一味。豈令智同於境。而無智耶。古德釋云。智相盡。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