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遠四衢道中。
以四無量。用四攝法。攝眾生故。
坐如意摩尼寶蓮華藏(至)二十八種大人之相。
二十八相者。因未滿故。
八十隨好而以嚴身(至)種種智寶充滿其中。
△三主伴攝生三。初列所施。
於王座前有金銀瑠璃(至)悉置一切資生之具。
通情非。情六十四能。如第五地。
△二能施人。即是助伴。
一一道傍皆有二十億菩薩以此諸物給施眾生。
△三明其施意。
為欲普攝眾生故(至)為令眾生淨諸業道故。
△二敬。
時善財童子五體投地(至)經無量帀合掌而住。
△三問。
白言聖者我已先發(至)善能誘誨願為我說。
△三授己法界三。初總示法門。
時王告言善男子(至)我滿足菩薩大慈幢行。
謂大慈首。出離染圓滿故。
△二明得法因緣。
善男子我於無量百千萬億(至)思惟觀察修習莊嚴。
問難是聞慧。以三種慧。莊嚴此慈。
△三明其業用五。初以法攝化。
善男子我以此法為王(至)能以正法教化世間。
△二以無畏攝。
善男子我國土中一切眾生皆於我所無有恐怖。
△三以財寶攝。
善男子若有眾生貧窮困乏(至)隨意而取勿生疑難。
△四隨機徧攝。
善男子此妙光城所住眾生(至)眾寶嚴淨餘皆見穢。
△五以三昧攝二。初以言告。
善男子此國土中一切眾生(至)且待須臾自當現見。
△二正以定示。
時大光王即入此定(至)毒惡眾生悉亦如是。
顯定業用。情與非情咸成勝益者。謂同體大慈。物我無二故。如世間王。德合乾坤。則麟鳳來儀。寶璧呈瑞。況於出世大慈之力。不令草木屈膝歸耶。
△四謙己推勝。
時大光王從三昧起(至)大慈為首隨順世間三昧門。
慈本為物。名順世間。高出眾行。故名為首。即是幢義。上謙己知一。下推勝知多。
如諸菩薩摩訶薩(至)能讚歎彼大慈悲雲。
△五指示後友。
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王都。
王子位故。
名曰安住。
智契實法。不為緣壞。名為安住。
有優婆夷名曰不動。
自發心來。於一切法。無不得定。煩惱二乘。不能動故。亦令眾生心不動故。以智修慈。故示以女。
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六戀德禮辭。
時善財童子頂禮王足(至)殷勤瞻仰辭退而去。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一百二
大方廣佛華嚴經踈卷第一百三(入第六十六經下半)
清涼山沙門 澄觀 述
晉水沙門 (淨源) 錄疏注經
△第九不動優婆夷。寄善法行。文亦有六。初依教趣求二。初依教五。初思修前法。
爾時善財童子出妙光城(至)思惟彼不思議所作業。
△二因修得益。
生歡喜心生淨信心(至)生無濁心生清淨心。
無濁約無他。清淨約自體。
生堅固心生廣大心生無盡心。
△三推功歸友。
如是思惟悲泣流淚。
至此偏悲者。修悲將滿故。
念善知識實為希有(至)增長一切菩薩根芽。
△四廣歎友能。
又作是念善知識者(至)能普增長一切白法。
△五勝緣印勸二。初印。
善財童子如是悲哀(至)覺悟菩薩如來使天。
天字兩用。故晉本云。如來使天隨菩薩天。隨菩薩天。是己業行所感之神。如來使天。是佛慈力攝生之神。但是修行位已著者。皆有二天。常隨其人。
於虗空中而告之言(至)則得具足一切義利。
△二勸詣後友。
善男子汝可往詣(至)不動優婆夷大善知識。
△二趣求後友。
時善財童子從彼三昧(至)即詣不動優婆夷舍。
△二見敬諮問。見中分二。初見依獲益。
入其宅內見彼堂宇(至)人與非人之所能有。
△二見正超倫。
善財童子前詣其所(至)唯除具足大智慧者。
△二敬問。
爾時善財童子曲躬合掌(至)善能誘誨願為我說。
△三稱讚授法二。初讚。
時不動優婆夷(至)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二正授法界二。初示法門名體。
善男子我得菩薩難摧伏智慧藏解脫門。
文勢不同前例。而舉五法者。亦同九地。當法師位。須廣知故。五中初二所持內德。上一智慧無羈。偏名解脫。有智則煩惱不可壞。破諸取著無能勝。故云難摧伏。此智包容。故名為藏。
我得菩薩堅固受持行門。
二受持堅固。偏得行名。謂遇惡眾生。而能堪忍。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