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釋。
所謂深信手於佛所說一向忍可究竟受持故。
上一約取。謂念念修習一切佛法。向佛智故。餘九約授。於中前五明四攝。
布施手有來求者隨其所欲(至)舒展右掌相迎引故。
上布施。下愛語。
供養諸佛手集眾福德(至)悉斷一切眾生疑故。
此二句皆利行攝。
令超三界手授與眾生拔出欲泥故。
即同事共一手作。而拔出故。後四即四家。
置於彼岸手暴流中救溺眾生故。
苦情淨故。
不悋正法手所有妙法悉以開示故。
示諸諦故。
善用眾論手以智慧藥滅身心病故。
般若力故。
恒持智寶手開法光明破煩惱闇故。
捨煩惱故。
△四結勸。
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至)普覆十方一切世界。
△八有三門。明第八地中行。以內證無生故。皆約內事。明內德圓滿。即分為三。初腹四。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腹。
明含容清淨德。即彼集地分中。無住道清淨等。故及淨忍分中。得無生故。亦是得勝行分中。離一切貪等故。世人之腹。多含穢惡。
△二徵。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離諂曲腹心清淨故(至)清淨心腹離諸惡故。
上六明惡無不離。
觀察飲食腹念如實法(至)出離道腹善成熟深心故。
此三明善無不積若能如是凡即佛腹。
遠離一切邊見垢腹令一切眾生得入佛腹故。
後一亦惡無不離。
△四結勸。
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至)悉能容受一切眾生。
△二藏四。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藏。
前總舉其腹。今別明五藏。由得勝行。諸佛勸起一。念出生。含攝成熟。無量德故。
△二徵。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不斷佛種是菩薩藏(至)令其得入不退法輪故。
上三出生三寶。
覺悟正定眾生是菩薩藏(至)令未來因悉得成就故。
此三成熟。三聚邪定亦有佛性。為未來因故。起悲為緣。涅槃云。一闡提人雖復斷善。由佛性力。未來善根還得生長。即其義也。
滿佛十力不可壞因(至)於一念中悉明見故。
後四攝授佛果最後。即一切智也。
△四結勸。
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至)不可壞大智慧藏。
△三心四。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心。
即五藏之一。最為勝故。五藏主故。即此地能成諸善無功用心。前初地中明心。梵云質多。即慮知心。對身口故。今此梵云纈唎陀耶。此云肉團心。對餘藏故。
△二徵。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精勤心一切所作(至)積集相好福德行故。
上二攝善。一勤。二策。
大勇健心摧破一切(至)除滅一切諸煩惱故。
此二破惡。一破緣。二破因。
不退轉心乃至菩提(至)知心不動無所著故。
此二成行。一堅。二淨。前六自利。
知眾生心隨其解欲(至)不以別乘而救護故。
此二攝生一智。今悟二慈。拯救大梵住。即四無量。
空無相無願無作心(至)乃至不能動一毛故。
後二成德。一深。二固。
△四結勸。
是為十若諸菩薩(至)則得如來無上大智光明藏心。
△九有二門。明九地行。法師入有備外嚴故。初門四。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被甲。
明大地十心如被甲冑防外護內將趣入故。
△二徵。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被大慈甲救護一切(至)於一切法離疑惑故。
△四結勸。
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至)悉能摧伏一切魔軍。
△二住地心。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器仗。
器仗似外。以住地心。窮十稠林。無不破故。
△二徵。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布施是菩薩器仗(至)遠離一切邪命故。
上五順仗破障。
善巧方便是菩薩器仗(至)不斷菩薩行教化眾生故。
此三句違仗破障。如令賊破賊故。
說如實法是菩薩器仗能破一切執著故。
此一非順非違仗。如以良謀不用兵仗。無不破故。
一切智是菩薩器仗不捨菩薩行門故。
後一功成立德器仗。
△四結勸。
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至)長夜所集煩惱結使。
△十有十三門。明十地行。十地德圓。故寄六根四儀業用明之。且分為三。初一總標德首四。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首。
居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