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第七會說所成果。此中自辨信所依故。問何不入定。以未入位。性不定故。若爾十定。豈散善耶。然說法之儀。通有四句。一定後說。如諸會。二說後定。如無量義經等。三定中說。如第九會。無出言故。四不入說。如此信中及第七會諸文非一第九表證。唯證能說。一得永常。不礙起用故。第七為表常在定故。又入為受加。彼不須加。故不須入。說後入者。說在定故。將起後故。是知動寂唯物。聖無常規故。下文辨十信之用一方入正。定餘方同。起出說信。定散自在無礙也。餘會摩頂。後說此會。說後摩頂。是知此經體勢縱橫。不可定準。
五釋文。若隨義約品。科十分之中。此下三品。當果用應機普周分。若約隨法。就會科十分之中。此一會當第二能信成德會。今就四番問答科。從此終。第七會。即當第二修因契果用解分。若順諸會。應直分問答。今為順文。一會分三。第一序分。第二請分。第三說分。今先序分。具如經初。但加普光。以為小異。略分為三。初標主時處。
爾時世尊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
△二別顯三事三。初別顯說時。
始成正覺。
△二別顯說處。
於普光明殿坐蓮華藏師子之座。
處在菩提場東南。可三里許。熈連河曲。彼河之龍。為佛造此。今舉總攝別。前標國名。以本收末。上舉場稱故。下不動覺樹。而徧十方。
△二別顯主德。
妙悟皆滿。
亦即示成正覺之相也。準第八會初及深密經等。皆說佛有二十一種功德。升兜率品當廣明之。今文有初十句。亦略釋耳。上句總言妙悟者。晉經名善覺。論經名正覺。以梵音云蘇含於妙善及正等故。譯者隨取悟即覺也。雙照真俗。故稱妙悟。備下諸句。異於因人。故復稱滿。
二行永絕。
煩惱所知。生死涅槃。皆名二行。俱不現前。名為永絕。
達無相法。
清淨真如。名無相法。達者了也。
住於佛住。
如來常住大悲。任運利樂。又常安止聖天梵住。
得佛平等。
所證能證及以化用。皆等諸佛。
致無障處。
能治道解脫障故。
不可轉法。
所說教法外道不能轉故。
所行無礙。
行諸世間。違順魔冕。不能礙故。
立不思議。
安立教法。超言念故。
普見三世。
於三世境。若事若理。了達記別。無錯謬故。具此九別。成初總句同異成壞準思可知。
△三輔翼圓滿二。初標數揀定。
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至)悉從他方而共來集。
菩薩揀非凡小。補處明非下位。他方而來。非舊眾也。言一生者。釋有二義。一約化相。謂如彌勒。此復有三。一人中一生。二天上一生。三下降一生。正取天上。二約實報一生。謂於四種變易生死中。唯有末後一種。名無有生死。一位所繫。此文多約化相言耳。
△二歎其勝德。
普善觀察。
德雖無量。略歎一智。善觀察者。能觀知也。普有二義。一眾普同有此德。二普觀十境善有三義。一善知相。二善知無相。三善知此二無礙。此下明其所觀。皆具上三義。
諸眾生界法界世界涅槃界(至)有為無為過現未來。
十句。初總即所化。次此生何來。由迷法界。起於世界。我當令彼住涅槃果。淨諸業果。故須識心行之病。文義之藥。令厭世間。欣出世間。不盡有為。不住無為。上辨橫觀十法。今豎達三世觀。涅槃知已現當證觀。諸業已現當造。果報已現當受。心行已現當發。餘可類知。亦以六相融之。
△一請分二。初舉人標念。
時諸菩薩作是思惟。
△二正顯問端。句雖五十。問但四十。以第二十句是說意故。此四十問。望第一會。有同有異。後二十句全同前二十句。大同小異。又復前後不同。初十句即前第三十海。前會即總說所觀深廣。此則別說如來依正。以前會中為總故。此會別顯信所依故。故前會皆致海言。此中但云剎等第二十句。前會名菩薩十海。此列住等行位。前通結會。總顯圓融行布因故。此約當分。欲顯差別因之相故。後二十句雖則全同。前總此別。又前即所信。今辨所成。欲顯所信所成體無異故。文句全同。若唯約義。亦可分三。謂初十句問佛德。應機無因。後用辯因所依果。次十句問菩薩行位。即果所成方大。二十句佛果勝德。顯因所成果。是則以佛為緣。而起於因熏。以此因而成於果。是此分之大意也。故論云。多聞還習。無不從此法身。流無不還。證此法身。即其義也。今取文義。俱便大分為二。初十句直爾疑問。後四十句引例請問。義不異前。然所依所成。文應互有。但是影略。不欲繁辭。故初會直爾興問即此中引例。此中引例即彼直問。又前但明一重所信。故合三十句果。今分為二。故間之以因。今初十句二。初總顯請意。
若世尊見愍我等願隨所樂。
△二別列所疑。
開示佛剎佛住佛剎莊嚴(至)佛剎成就佛大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