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深心。樂修一切諸善行故。三大悲心。救拔一切苦眾生故。二約成菩薩三聚戒故。謂律儀離過向實際也。攝善廣修向菩提也。攝生大悲向眾生也。是故。法集經云。若菩薩。捨於三聚迴向之心。菩薩不應共住。三約成二行。實際向護煩惱行。餘二護二乘行。四成二利行。向實自利。向眾生利他。向菩提通二利。又釋。菩提自利。眾生利他。實際俱非。五為成三德三身。由因位三行。果成三德。向實際成斷德。向菩提成智德。向眾生成恩德。三身如次可知。六約成悲智。智中照理。顯悲分二。故有三也。七唯約悲。謂何故向菩提。為眾生故。何故為生。以彼即真而不知故。八約智。謂見眾生染相盡故。即是實際。染相不壞是故為生。授以佛智。故向菩提。九約無礙。謂菩提智證同理性。眾生染相即真不異。是故。向一即向三也。十約圓明。謂三法圓融。各攝法界。具德自在。一切法門。相即相入無礙也。
  問此十迴向當何位耶。
  答遠公。隨義通論。迴向之心無處不有。今此何辨在於解行。過前種性。劣於十地。以此例尋。明在解行。以解行中隣於出道。故修迴向隨順趣入。法藏師云。此當解行位終第一僧祇滿。依佛性論。至此位滿。方名不退之位。瑜伽。此中猶自墮地獄中。有說。此猶屬資糧位。以於迴向後。別說四善根為加行故。有說。此通二位。以於第十迴向之中攝加行故。有說。此總加行。以住心已還屬前二善根位。滿心已還。屬後二善根位故也。上總約初教說。有說。十住初即位不退。況至於此。又三賢菩薩。能遊生佛國。況墮惡道。又三賢總為趣聖方便。不分資糧加行近遠。(此約終教)頓教。一切行位俱不可說。又准此下文。於此位中。攝一切具普賢行。是故。位滿即是因圓。(此約圓教普賢位說)又大迴向位有二分。一果分。當不可說。非此所論。二因分。隨說有四。一唯約位相。如始終教說。瓔珞本業經等辨。二唯約自體。如普賢大迴向行不依諸位。三以行體從位門階差說。如此下文分迴向為十門者是。四以位門隨行體圓融說。如一一位中攝一切位。第十即至究竟法界因圓滿者是。今此文中正辨。後兼攝前二。(亦因攝果分准思)。
  問何時說耶。
  答遠云。文中不辨。准依地經。當應亦在第二七日。
  問在何處說耶。
  答在兜率天寶莊嚴殿。
  問何人說耶。
  答金剛幢菩薩之所宣說。
  問入何定說耶。
  答入菩薩明智三昧。
  問何人加耶。
  答十方各過百萬佛剎塵數世界外。各有百萬佛剎塵數諸佛。同名金剛幢。相與加被。(新經十萬准思)。
  問何人證耶。
  答十方各過百萬佛剎塵數界外。各有百萬佛剎塵數菩薩。同名金剛幢。雲集作證。迴向廣。難以具論。今隨宗要。辨之略爾。

  ○十地義

  三門分別。
  第一釋名者。十者數名。數分二五。稱之為十。地者。雖諸論釋不同。且依地論。四義辨釋。一生。二成。三住。四持。故彼論言。生成佛智住持名地。遠公云。生之與成。望於佛果。始起名生。終滿曰成。亦可望佛為因名生。為緣稱成。地之一法云何為因。而復稱緣。據令因時果全未有。辨可令有。故名為因。據彼當果。果是可有。可有之法。地能令現。目之為緣。亦可地可有證教之別。果有性淨方便之果。望性淨果。證道為因緣。望方便果。教道為因。證道為緣。故復就地因說緣。所言住者。住者當分為言。德成之所。名之為住。所言持者。通望因果。如以初地望二持地說。乃至望佛地。望諸後地。次第例然。地法不同。一門說十。十名是何。一歡喜地。二離垢地。三發光地。(晉經論經同名明地)四燄慧地。(晉經論經同名炎地)五難勝地。六現前地。七遠行地。八不動地。九善慧地。十法雲地。一論云成就無上自利利他行。初證聖處。多生歡喜故。名歡喜地。法藏師云。有三義。一二利創成故。二真理初證故。三聖住新得故。遂本期心。多生歡喜。遠云。經中亦名淨心地也。住此地時。於真如中。證心清淨。名淨心地。又於三寶。得清淨信。亦名淨心。然此初地。對前凡位。應名聖地。對彼凡夫取我之障。應名無我地。對前信位。應名證地。對後修道。應名見地。如是多義不可並陳。且就利益。名為歡喜。二離能起悞心犯戒煩惱垢。清淨戒具足故。名離垢地。藏師云。亦有三義。一離煩惱。即因離。謂能起悞心等。二離惡業。即果行離。謂犯戒等。三對治離。謂清戒具足也。三隨聞思修等照法顯現。故名明地。解云。明即所發光也。藏師。亦有三義。一以此地得四地智慧光明相故。如明得定等。故下說云。彼無行無生慧。此名光明。二依此地禪。發起後地慧光明故。大乘光明三昧等。三得三慧照法。故名明地。此約當地加行等釋。地論唯就此門。四不忘煩惱薪智火能燒故。名焰地。藏師云。此有二義。一內證之智。焚燒惑薪。故名為燄。即前地聞持明為不忘。恃此起慢。名為煩惱。為是所燒。從喻名薪。即是解法慢障。能燒之智。就喻名焰。二就後智起用。故下論云。彼證智法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