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08-华严部

9-中国撰述大小乘释经部华严部疏-华严经文义要决问答--表员-第20页

種種菩提分法。若未聞此如來不思議大威德法。或時聞已。不信不解。不順不入。不得名為真實菩薩。)。
  問瓔珞經等。十千劫修十信滿。何故。此中無量億等不信此經。
  答以彼但於行布位中修行等。於此圓融普賢十信攝一切。猶未聞信。由此故知二宗差別。若不爾者。修行既經爾許時劫。不信此經。何名菩薩摩訶薩也。
  問此等不信。是何位菩薩。
  答文無正斷。准其劫數。十千已過。僧祇未滿。應是三賢位也。
  問更至何位。能信此法。
  答極至此位。必定位信入此一乘法。終無證地而不信此。
  問何故二乘。縱得羅漢。亦未信入。三乘菩薩。不至地上而能信也。
  答以三乘勝故。是近方便故。不同二乘故也。
  問爾許劫行。猶未能信。今諸凡夫云何得信。
  答宿有種性。聞便信受。若不爾者。多劫難入。今時有人多不信者。不足恠也。
  問若彼地前。過彼劫數必信受者。則知地上二宗不別。豈無所信十地耶。
  答於彼教中。具有行布。十地漸次。乃至佛果。養彼根器。務令成就。極遲之者。至此劫數當得信入。如其疾者則不定。(可准)。
  △八難信易信別。如賢首品云。一切世界群生類。尠有欲求聲聞道。求緣覺者轉復小。求大乘者甚希有。求大乘者猶為易。能信是法甚為難。解云。以此品正明信位終心。則攝一切位及成佛等事。既超三乘。恐難信受。故對以決之。
  △九約機顯理別。如此經第九地初偈云。若有眾生下劣。其心厭沒者。亦以聲聞道。令出於眾苦。若復有眾生。諸根小明利。樂於因緣法。為說辟支佛。若人根明利。有大慈悲心。饒益於眾生。為說菩薩道。若有無上心。決定樂大事。為示於佛身。說無盡佛法。(引晉經文。新經准之。)解云。此明一乘法門。主伴具故。云無盡佛法。不同三乘。一相一寂等法也。是故。若入此法。則於信滿心。具一切位。同時而得也。
  問既一位中有一切位。及信滿心即得佛者。何須更說後諸位耶。
  答後說諸位。即是初中一切位也。如初後亦爾。
  問若初即具後。得初即得後。亦可後亦具初故。既不得後不得初。
  答實爾。但以得初時無不得後故。是故。無有未得後而不得初也。
  問若等是初門即一切者。何不信位心即得而說滿心等耶。
  答若自別教。則不依位成。今寄三乘終教位相說。以彼教中信滿不退方得入位。今即寄彼得位之處。一時得此一切前後諸位相。是故。不於信初心說。以未得不退故。不成位相。但是行故。
  問若爾。應云住位成佛。何名信滿。
  答由信成故。是行佛非位佛也。
  問若爾。豈說諸位階降次第相耶。
  答以此經中。安立諸位。有二善巧。一約相。就分位前後。寄同三乘。引彼便故。是同教也。二約體。就法前後相入。圓融自在。異彼三乘。是別教故。以不移門而恒相即。不壞即為恒前後也。是故。二義融通不相違也。(如後緣攝門說)上來約行作如是說。若約位說。十住以去。(云云斷得亦爾)若約實。一切眾生無不成佛。(如性起品菩提章說)。
  問此中所現眾生成佛。為是約理。為是約事。若是約事。何故下云。皆悉一性以無性故等。若是約理。何故云有發心修行等。
  答此是別教中義。若不約諸宗分別。無由得解。何者。然諸眾生。若於人天位看。具足人法二我實物。若小乘教中看此眾生。唯是一聚五蘊實法。本來無人。若大乘初教。唯識所現。如幻以有。當相即空。無人無法。若約終教。亦是如來藏緣起。舉體即如。具恒沙德。乃是眾生。故不增不減經云。眾生即法身。法身即眾生。眾生法身義一名異。解云。此宗約眾生即是佛。若約頓教。眾生相本來盡理。性本來顯迸然自露。更無所得。故不可說即佛等。(如淨名杜嘿之意等)若圓教。即一切眾生。並悉舊來發心亦竟。修行亦竟。成佛亦竟。更無新成。具足理事因果等十對。(如此經文)。
  問若爾。何故理有眾生不即佛耶。
  答汝今就初人天位中人。見彼眾生。當相即空。猶亦不得。況復得見圓教中事。是汝見現有眾生我不。約彼說此成佛。但今情見。若彼法界圓現。一切眾生無不成佛。
  問若爾。何故諸佛更化眾生。
  答教化眾生。亦有淺深。今即此菩提身中。現眾生成佛者。名究竟教化。不同餘宗。故下云。如來無極大悲。度脫眾生也。
  問既總成佛。何故亦有發心等耶。
  答若成佛門中總成。若修行門總修行。若發心門總發心。
  問佛地果德菩提。遍在菩薩及諸眾生身心中。非是菩薩有菩提果耶。
  答以菩薩心既無自性。無自性法即佛菩提。故云離等。
  問若爾。無自性理。即性淨菩提。何必要是佛果位法。
  答以佛果大智。內契真源。融同一性。是故。如理普遍眾生。眾生心中。菩提性與果法。無有差別。則眾生身中。有果德菩提。非唯因性。亦諸教不同。若小乘宗。總不辨佛性。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