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不相容。況乎大少懸著由迷執有。達空勝義。何礙不通。(此清辨宗也)應理義云。略有八釋。一執有所執。大小懸殊。知所執空。何少何大。二不達依他。謂真大少。體之虗偽。何理不通。三事成大少。或不能容。圓成融通。何不相納。四執法有用。大少乃乖。知法因緣。同虗豈融。五迷心執境。實境誰容。悟境皆識。何誰不得。六法真有相。大小不容。無相為真。何大何小。七未契真如。愚心杳隔。知真達偽。智洞能通。八下位庸心不能通含。上人威力何事不能。(此護法宗也)元曉師云。一南方說言。既稱不思議。唯聖境界。二乘不測。凡豈能解。故且置而不釋耳。二此主師云。大無大相故。大得入少。少無小相故。小得容大。三師云。大不自大。由少故大。少不自小。由大故小。由小故大。大名少大。由大故少。少名大小。以少是大少。故得容大。大是少大。故得入少。則破第二師立義。言既無大相。是即無大。誰大入小耶。小無小相。是即無少。誰容大耶。若言有無相之大無相之小故得容入者。今重考之。無相之大。猶有大而無大耶。若言有大。即猶有相。如其無相。即無有大。無相有大。不應理故。四破第三師義。言所言小大。為大於大小耶。為不大於大小耶。若言不大者。即不名小大。以小大同於大小故。若言大者。即不得入大小於小大。以大少少於少大故。若言雖大少。少於少大。大於大少。而以不入入故得入者。以入不入。故不能入。以不入入異於入不入故。如大小異於少大故。大少於少大。以不入入故。得入少大。於大少以入不入故。不得入。若言以不入入故小大亦入大小者。以不大大故。小大亦是大少。若此不許。彼亦不許。若皆許者。大少雜亂。是故。當知第三師義。亦不得成相入義也。既不相入。何得相是。故今便明相入相是。相入之由。非一眾多。今且出一。所謂至大至小。齊一量故。所有大小。皆得相入。如華嚴經言。欲知至大有小相。菩薩因此初發心。是義云何。言至大者。所謂無外。如其外。非至大故。至小亦爾。所謂無內。設有內者。非至小故。無外之大。所謂大虗。無內之小。所謂隣虗。無內故亦無外。外與內。必相待故。是即至小。齊於至大。大虗無外故。亦無內。是即至大同於至小。故云至大有小相也。若能知如是大少同量。即於一切大小。皆得無所障礙。即是不可思識解脫。故言因是初發心也。何者。須彌雖大。而猶小於無外。芥子雖小。而猶大於無內。當知大虗無外。入芥子而無遺。同於至小故。隣虗無內。含須彌而有餘。同於至大故。況乎高座入於方丈。須彌入於芥子。芥子雖小。而猶巨於大虗。須彌雖大。而猶細於極微。今將細極微之須彌。入寬大虗之芥子。如是相入。有何所難。但以芥子雖巨大虗。而不增其細量。須彌雖細極微。而不成其高形。由是道理不可思議耳。是謂大少相入之由。相是之緣。亦出一種。所謂同相異相不相離故。何謂異相。諸法自相各異故。言同相者。所謂諸法一相智門。謂一切法皆是有。有自相故。亦皆無。無他相故。同是是同非皆法皆一等。如是同異不相捨離。以異不離同故。一切是一也。同不離異故。一是一切也。由是道理。一與一切。無障無礙。故能以七日作一劫。以一劫作七日。(云云)又說。諸法無所障礙。如維摩云。若須菩提。不見佛。不聞法。彼外道六師。是汝之師。因其出家。彼師所墮。汝亦隨墮。乃可取食。汝得無諍三昧。一切眾生。亦得是定。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供養汝者。隨三惡道。為與眾魔共一手作諸勞侶。汝與眾魔及諸塵勞。等無有異。於一切眾生。而有怨心。謗諸佛。毀於法。不入眾數。終不得滅度。汝若如是。乃取食。案云。此就同相異相不相離門一與一切更互相是。故作如是無障礙說。非約諦法空無二門。所以然者。對法空門。若告所達。不應聞彼懼故。(餘義如別說也。此上諸師義。取捨任情。)。

  ○發菩提心義

  三門同前。
  第一釋名者。菩提胡語。此翻名道。果德圓通。故曰菩提。於大菩提。起意趣求。名發心也。然此發心。經名為願。要大菩提令來屬己。故為願。
  第二出體者。懍云。緣起之道。是菩提心體耳。
  第三問答分別。
  問云。何名為發菩提心。
  答遠公云。略有三義。一者相發心。二息相發。三者真發。初相發者。行者。深見生死之過涅槃勝利。棄捨生死。趣向涅槃。隨相厭求。名相發心。言息相者。行者。深悟諸法平等。知其生死本性寂滅涅槃亦如。生死寂故。無相可厭。涅槃如故。無相可求。返背前相。歸心正道。故名為發。言真發者。菩提真性。由來己體。妄想覆心。在之不覺。謂之在外。向外推求。後息妄想。契窮自實。知菩提性由來己體。無異趣求。捨彼異求。歸心自實。故名發心。(遠公體相如是也)又如起信論。有三種心。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者深心。樂修一切諸善行故。三者大悲心。救度一切苦眾生故。(如論廣說)。
  問此心因起次第何耶。
  答先就相發。以明因起。
  問彼相發心。因何而生。
  答遠公云。因大悲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