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草。名為肥膩。牛若食者。純得醍醐。無有青黃赤白黑色。如華嚴經中。十住菩薩。初心見道。頓見自他。無始無終。無古無今。本來是佛。身心性相本是佛故。以此佛門。以為解脫。乘如來乘直至道場。龍女善財一萬諸龍八千之眾總是。六千比丘。五百優婆塞。五百優婆夷。五百童子。五百童女。都為八千。頓彰五位。總齊佛果理智之門。初住即十地。初住即佛位。若初住不即佛位者。如世卿臣。從初九品。至階一品。但得為臣。不得名王。若不名王者。當知權教安立五位諸地次第。一一而登。至三祇之滿劫。但為菩薩。不名佛乘。不名為乘如來乘直至道場。但為修無我觀悲勝二乘。不見佛性。名為菩薩。若少見性者。亦得佛乘。如大海中。一毫之渧乃至多渧。一一渧中皆得大海。如是菩薩五位之中十住十地。一一位內皆有佛果。從初發心十住之始。頓見如是如來法身。佛性無作智果。徧行普賢一切萬行。隨緣不滯。悉皆無作涅槃。經云。佛性非是作法。但為客塵煩惱所覆故。是故今從十住初位。以無作三昧。自體應真。煩惱客塵全無體性。唯真體用。無貪嗔癡。任運即佛。故一念相應。一念成佛。一日相應。一日成佛。何須劫數漸漸而修。多劫積修。三祇至果。心緣劫量。見障何休。諸佛法門本非時攝。計時立劫非是佛乘。
  十從初為友軌範別。涅槃經中。說雪山童子遇羅剎而發心。重半偈而輕命。聞諸行無常是生滅法。言佛性涅槃。不可以行修。不可以心證。不可以行修。行是有為。是無常故。不可以心證。有能所故。是故。行不可以修其性。心不可以證其理。為心即性更無能所。是故純陀言。莫謂如來同於諸行。如華嚴經。善財童子所立軌範。從文殊師利發菩提心。至末後普賢菩薩。五十三善知識一一皆云。我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教我學菩薩道行菩薩行。不云諸行無常等事。何以故。為此華嚴經明緣起法界門。理事無二。無緣不寂。無事不真。國土境界總為性海。為一真法界非有情無情隨業說故。為華嚴中純真境界總為智故。十住菩薩以慧為國。十行菩薩以智為國。十迴向十地以妙為國。不說情與無情二見差別。以華嚴經為彰本法。異三乘權學是無情是有情有生有滅故。是故。涅槃經中。以雪山童子說諸行無常者。為三乘根種性行下劣。便於所說。計行成實。障無作性。廢契真理。以是義故。說諸行無常。不同善財一念發心。頓無能所。了三世性。性絕古今。自覺自心本來是佛。不成正覺。不證菩提。身心性相無證修者。不成不壞本來如是。隨緣動寂。不壞有無。所行諸行皆唯智起。是故不說諸行無常。
  十大方廣佛華嚴經。此經有十種甚深廣大無比法。與諸經別。若有大心眾生。於此法門深生信心。不讀餘經。初發心時。十住之首。位齊佛果。如來出現品中所說云。設有菩薩。於無量百千那由他劫。行六波羅蜜。修習種種菩提分法。若未聞此如來不思議大威德法門。或時聞已不信不解。不順不入。名為假名菩薩。以不能生如來家故。若得聞此如來無量不可思議無障無礙智慧法門。聞已信解隨順悟入。當知此人生如來家。隨順一切如來境界。猶如大海。大身眾生之所都止。此經亦爾。最上大心眾生之所都止。澤沼之龍不樂其居。猶如大海不宿死屍。若有見聞信樂而能悟入。永離凡夫權學闡提死屍。直同如來法身智海。又如來出現品云。佛子。如來音聲亦復如是。無生無作無有分別。非入非出。但從如來功德法力。出於五種廣大音聲。其五者何。一曰。汝等當知。一切眾生諸行皆悉是苦。地獄苦。畜生苦。餓鬼苦。無福德著我所苦。作諸惡行苦。欲生人天當修善根。生人天中。離諸難處。眾生聞已。捨離顛倒。修諸善行。離諸難處生人天中。二曰。汝等當知一切諸行眾苦熾然。如熱鐵丸。諸行無常是生滅法。涅槃是寂靜無為安樂。遠離熾然。消諸熱惱。眾生聞已。勤修善法。於聲聞乘。得隨順音聲忍。此是聲聞乘。三曰。汝等當知聲聞乘者。隨他語解。智慧狹劣。更有上乘。名獨覺乘。悟不由他。汝等應學。樂勝道者聞此音已。捨聲聞道。修獨覺乘。四曰。汝等當知過二乘位。更有勝道。名為大乘。菩薩所行。順六波羅蜜。不斷菩薩行。不捨菩提心。處無量生死而不疲厭。過於二乘。名為大乘。此是菩薩大乘。五曰。第一乘。勝乘。最勝乘。上乘。無上乘。利益一切眾生乘。若有眾生信解廣大。諸根猛利。宿種善根。為諸如來神力所加。有勝樂欲。求佛果者。聞此音已。發菩提心。此是佛乘。佛子。如來音聲。不從身出。不從心出。而能利益無量眾生。佛子。是為如來音聲第一相。當知如來音聲。常隨五乘眾生應所聞故。猶如大海潮無失時故。是故。於此法中起信。發大菩提心。十住初首。便即見性。起法身佛智慧。便成正覺。然始即從性起智慧之位。行諸行相。教化眾生。即覺行圓滿佛。不同權教。先行菩薩行。學假真如等觀。地前伏忍。十地已來。猶有十真如障故。為觀當情。真如成障。所行之行並是有為。所發菩提心。並未離生滅。所有能斷分別無明。由觀折伏。十地之位方能見性。經三祇劫方始成佛。仍須百劫別修相好。若將此大方廣佛華嚴經佛所本乘。同彼化身。引彼權學上中下流。全非信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