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苦集。欣滅道。名四諦法輪。此一乘經。言四聖諦者。是其實義。何以故。達苦性真。無欣厭故。無有他方別佛剎別淨土故。無有染淨涅槃生死有欣厭所修道故。所修道者。住如法住。修如法道。不厭不著。不欣不取。一如法界。無去來性。無住處性。身塵毛孔。心之及境。皆稱法性。如是信解。如是修道。以是義故。一乘四聖諦。三乘四諦。各各差別。各有信解。如來依根方便設教。皆非凡夫能立。如法華經。為聲聞人說四諦法。為緣覺人說十二因緣。為諸菩薩說六波羅蜜。亦是如來隨時之說。大要總言。此四聖諦十二緣生法門。但一切諸聖一切凡夫。起信樂佛法心。道未滿者。皆從初心觀自他苦。故發菩提心。樂求道法。但依大小勝劣不同。四諦十二緣各別。但一切世間法四諦義無不該通。如纓絡經。立九乘法門者。一聲聞聲聞乘。二聲聞。緣覺乘。三聲聞。菩薩乘。如是三乘中。各有三通。為九通。此法界不思議乘。於解脫道中。總有十乘。皆得究竟無三界苦。諸餘道門。皆是人天世間生滅之法。設得少樂。終竟不離苦本。三乘雖得出三界。其道未真。未是佛果乘故。
光明覺品
一切處文殊師利。同時說頌。明信心者。從初自信如是十色世界。十智如來。十首菩薩。總是自己果行。法性大智。萬行徧周。以成信故。從此修行。經歷五位。不離此也。是故發心畢竟二不別。如是發心先心難。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禮初發心。初發以為天人師。超勝聲聞及緣覺。此明從凡入信心者難故。為凡夫總自認是凡夫。不肯認自心是不動智故。是故入十信難。明十信心成就。任運至十住。初發心住。乃至究竟佛果故。如三乘中。修十信心。經十千劫。此教中。為以根本智法界為教體。但以才堪見實。即得不論劫量。如覺城二千之眾。善財為首者。是路上發心。六千比丘之眾。亦皆是智慧猛利。人類精奇。一聞多曉悟。謙恕仁慈。專求大道。以利含生。皆是一生信滿發心入位人也。若不信自心元是不動智佛者。即永劫飄淪。何能利人濟物。如經所說。若自有縛。能解彼縛。無有是處。是故發心有二種。一修信解發心。但修十信解故。即如前十智如來十首菩薩是。二信滿發心。十住位初名初發心住故。即十慧菩薩十箇月佛。是其因果也。問曰。何故成十信門。皆文殊師利說法。答曰。為明文殊是十方諸佛妙慧。善簡擇正邪。正邪既定。方以行修行。即名普賢行也。明文殊師利是童子菩薩。以因創發啟蒙。入信之首。故因行成名也。
菩薩問明品
此問明品。即是明十信心者。正修行之行。及斷疑故。文殊善問世間善惡因果不相知業。能成就善惡因果。覺首菩薩便以法不相知。以真理答。但為迷真。自作業爾。知真者。但以全業是真。為明覺此隨流生死業體。本性恒真。而無流轉。眼耳鼻舌身意。恒如法知。非流轉生死性故。亦不虗妄。亦無真實。但為無貪瞋癡愛。真智慧故。名之為真。故說如斯法利眾生。為以此當體無明諸業因果上。自覺覺他。令知法界自性真理。真妄兩亡。名為覺首。以信此法初。名為首也。明十信初心。全信自身眼耳鼻舌身意。及以一切眾生。全體真妄兩亡。唯佛智海故。故以不動智佛十智如來。為十信位中自己果。金色世界。妙色世界。蓮華色世界等。十色世界。是十信之中所信理。文殊師利覺首財首等。十菩薩眾。是十信行。問曰。何故頌初云。文殊法常爾。答曰。為文殊是諸佛之慧。不動智是體。文殊是用。以將此一切諸佛一切眾生根本智之體用門。與一切信心者。作因果體用故。使依本故。迄至究竟果滿。與因不異。無二性故。方名初發心。畢竟心。二種不別。明此十信心難發難信難入。聞之者皆云。我是凡夫。何猶可得。是故佛設少分信者。即贊神通道力。是故當知。且須如是正信。方始以正信正見法力。加行如法進修。世界名金色者。明金胎二月。表十信為聖胎故。佛號不動智者。為無明本空。無體可動。名不動智。但應境知法。應器知根。如響應聲。無有處所形體可得。名之為智。無可取捨。名為不動。三配當位因果者。以妙慧善揀擇法顯智。故以妙慧為因。不動智為果。若以慧由智起。即以不動智為因。妙慧文殊為果。或智之與慧。總因總果。明體用一真。無二法故。亦智之與慧。總非因非果。為體無本末依住所得故。此是性法界自在知見。非如世間因果比對可得故。此文殊師利不動智佛。初起信心。即從此起。乃至信終。亦不離之。迄至自行圓滿。示成正覺。亦不離之。故以佛智慧。示悟眾生。令眾生入佛知見。佛知見者。文殊師利妙慧不動智佛是。此是凡聖等共有之。佛示凡夫。使令悟入。
淨行品
此品以本淨智。問其妙慧。說一百四十淨願。用淨信等六位中染淨無明。七地法執現行。十地已來法執習氣佛地二愚。一時總淨。於此信心之中。不令偏執。以願防之。使令寂用無礙。以此諸佛本淨智妙慧門。說一百四十大願。以防染淨二障。故以六位上通信。并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十一地。隨位修道上煩惱皆因身見邊見。二見有二十。總有一百四十。為防此障。起一百四十願。令此進修者。從初信心。理事圓融。使信心者。達其願體。無虧自心根本淨智妙擇之慧。動寂俱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