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成  此不退人應為說  若法有相及無相  若法有性及無性  種種差別互相屬  此人聞已得究竟  第八菩薩童真住  身語意行皆具足  一切清淨無諸失  隨意受生得自在  知諸眾生心所樂  種種意解各差別  及其所有一切法  十方國土成壞相  逮得速疾妙神通  一切處中隨念往  於諸佛所聽聞法  讚歎修行無懈倦  了知一切諸佛國  震動加持亦觀察  超過佛土不可量  遊行世界無邊數  阿僧祗法悉諮問  所欲受身皆自在  言音善巧靡不充  諸佛無數咸承事  第九菩薩王子住  能見眾生受生別  煩惱現習靡不知  所行方便皆善了  諸法各異威儀別  世界不同前後際  如其世俗第一義  悉善了知無有餘  法王善巧安立處  隨其處所所有法  法王宮殿若趣入  及以於中所觀見  法王所有灌頂法  神力加持無怯畏  宴寢宮室及歎譽  以此教詔法王子  如是為說靡不盡  而令其心無所著  於此了知修正念  一切諸佛現其前  第十灌頂真佛子  成滿最上第一法  十方無數諸世界  悉能震動光普照  住持往詣亦無餘  清淨莊嚴皆具足  開示眾生無有數  觀察知根悉能盡  發心調伏亦無邊  咸令趣向大菩提  一切法界咸觀察  十方國土皆往詣  其中身及身所作  神通變現難可測  三世佛土諸境界  乃至王子無能了  一切見者三世智  於諸佛法明了智  法界無礙無邊智  充滿一切世界智  照耀世界住持智  了知眾生諸法智  及知正覺無邊智  如來為說咸令盡  如是十住諸菩薩  皆從如來法化生  隨其所有功德行  一切天人莫能測  過去未來現在世  發心求佛無有邊  十方國土皆充滿  莫不當成一切智  一切國土無邊際  世界眾生法亦然  惑業心樂各差別  依彼而發菩提意  始求佛道一念心  世間眾生及二乘  斯等尚亦不能知  何況所餘功德行  十方所有諸世界  能以一毛悉稱舉  彼人能知此佛子  趣向如來智慧行  十方所有諸大海  悉以毛端滴令盡  彼人能知此佛子  一念所修功德行  一切世界抹為塵  悉能分別知其數  如是之人乃能見  此諸菩薩所行道  去來現在十方佛  一切獨覺及聲聞  悉以種種妙辯才  開示初發菩提心  發心功德不可量  充滿一切眾生界  眾智共說無能盡  何況所餘諸妙行
  第七重頌分中總有一百頌。分二。初九十一頌正顯前法。後如十住下九頌。結歎勸修。前中十住即為十段。初有四十一頌頌發心住。於中初二頌發心緣。次三世因果下三十二頌所緣境發心。次菩薩如是發心已下三十頌勝進所學。後一頌結德。後十住名頌文自顯。後如是十住諸菩薩下九頌結歎勸修。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十六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十七

    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經
    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 疏義
    明匡山法雲寺憨山沙門德清提挈

  梵行品第十六

  初來意者。有六。一前是正位。今辨位中之行。故次來也。二前明諸位別行。今辨諸位通行。三前通道俗。今別顯出家之行。四前明隨相差別。今顯會緣入實。五為顯入住之因。謂自他二種梵行淨故。則入初住也。六別顯初住成佛。則類前諸位。位位成佛。不由他悟之相也。二釋名者。梵是西域之音。具云勃嚂摩。此翻為淨。揀上淨行立梵行名。離染中極。故名為梵。即梵為行。故名梵行。持業釋也。亦有云真境為梵。智契為行。或涅槃為梵。修因為行。此二依主。然前信中之淨。隨事造修。悲智兼導。至此純熟。了心自性。悲智無二。故小有不同。三宗趣者。即以悲智無二。事理雙修。觀行為宗。疾滿一切佛法為趣。
  爾時正念天子白法慧菩薩言。佛子。一切世界諸菩薩眾。依如來教染衣出家。云何而得梵行清淨。從菩薩位逮於無上菩提之道。
  第四釋文中。先問後答。今初正念天子問者。天淨也。表所問事理染相絕故。梵依天行而得成故。謂見第一義天梵行成矣。念與無念。二而不二。為正念也。法慧答者。表巧慧窮法。次問端中。一切世界等。先舉所問境。云何下述所問相。一問淨行所因。謂隨相持戒之梵行云何得離相之清淨。故不應言淨劣梵也。次從菩薩下問因所得果也。
  法慧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修梵行時。應以十法而為所緣。作意觀察。所謂身身業。語語業。意意業。佛法僧戒。應如是觀。為身是梵行耶。乃至戒是梵行耶。
  答中分二。先答行淨所因。後若諸菩薩下答因所成果。斯即觀成利益也。今初因有二。先明自行淨。即離相之戒成。後復應修習下。明利他之行淨。即無緣之四等。二種智慧。通在兩文。為能淨故。今初應以十法而為所緣。作意觀察者示所應也。次所謂身身業下十法即為所觀。此總所應觀者此十法也。言作意者不墮無記故。觀察者以慧推求故。
  若身是梵行者。當知梵行則為非善。則為非法。則為渾濁。則為臭惡。則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