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深。據下答處。乃與毗盧遮那同時發心。故所窮深遠難測。故夜神答言。此處難信難知。難解難入難說。以此法界心緣處滅非聞思修境。故難信難知難解難入。以言語道斷。故難說。以此超情離見之境。故非世間二乘所知。亦非權教菩薩之所知也。所可許知者。唯諸佛神力所護。永斷煩惱。得成就如來智者。乃知之耳。以此法界是如來智慧境界。故非三乘所知。上有十一行半經。皆明許可知之人。然此法門固不可說。我今承佛神力。亦可說之。雖難得能知之人。然欲為調順可化眾生。亦有上上根可能信入者。故今隨汝所問亦可說也。下爾時開敷一切樹華夜神。觀察三世如來境界。重宣上難知難說之意。先說頌以顯其義。而說頌言。佛子汝所問。甚深佛境界。難思剎塵劫。說之不可盡。以下有二十一偈。皆重顯甚深難知之意。上乃敘法門之意。下乃正酬所問。有長行偈頌。先敘答發心之始。云善男子。乃往古世過世界海微塵數劫。即此一句已不可思議矣。言世界海者。以一佛剎碎為微塵。一塵一剎。聚此多多塵數之剎。合為一世界海。此中取喻。將世界海通碎為塵。以此一塵一劫。如是之劫。豈可得而思議耶。此舉過此剎海塵數之劫已前。乃是毗盧遮那發心之始。此處安可得而知之耶。言過此塵劫已前。有世界海。名普光明真金摩尼山。此舉最初一世界海之都名。是為大剎種。此總顯發心時處。有七行經。但說彼時佛興於世說法度生之事。次善男子。彼普光明世界海中有世界種名普莊嚴幢者。意顯前普光明世界海乃聚多多剎種而為世界海。此普莊嚴世界種乃彼海中多中之一世界種耳。次云。此世界種中有世界。名一切寶色普光明。意顯聚多世界成一普莊嚴世界種。此一切寶色世界。乃彼種中之一世界耳。自寬至陋。從無邊剎海中。敘到一世界。意顯法界無量。此一一處皆能知也。下敘一切寶色世界中有須彌山微塵數四天下。此又從多四天下敘。縮至一四天下內一南閻浮提。乃正是毗盧遮那發心之處。上敘世界有八行經。次云其中有王下乃正敘本事。言閻浮提王。乃鐵輪王耳。名一切法音圓滿蓋。此正是毗盧遮那最初發心之本身。下時彼世界劫欲盡時有五濁起。此下敘輪王最初發心攝生之行。言劫欲盡時。謂因眾生五濁惡業。感三災之苦。有五行經。敘劫中苦事。次云咸來共繞王都大城。言苦眾生來求救於王。正是可悲之境。有八行半經。敘可悲之狀。次爾時大王聞此語已。得百萬阿僧祇大悲門。此言大悲救苦之心一時頓發。何其勇猛。故發十種大悲。語云。哀哉眾生墮於無底生死大坑。我云何而能速勉濟令其得住一切智地。此乃毗盧遮那如來最初一念所發之心。觀此一語不但盡拔眾生之苦。盡與其樂。且云令住一切智地。謂各各令其究竟成佛得涅槃樂。此心豈二乘及權教菩薩可知耶。此下有十哀哉眾生。而所哀者有三等眾生。謂欲求。有求。邪梵行求。以三界內之苦眾生止。此三種耳。故此十哀。欲盡救拔。此十哀經意甚隱。疏引二地之文釋之。乃見其妙。故十哀末後云。我當云何而為引導令其得入一切智門。故為弟子者。不可不知吾佛往劫修因最初所發之心也。次作是語已。乃作十哀之語已。遂擊鼓宣令。曉喻求救眾生云。我今普施一切眾生。隨有所須悉令充足。即頒所統南閻浮提大小諸城悉開庫藏。出種種物。盡施眾生。下有五十七行經。敘廣行大施之事。及王歡喜之心。及因施深入一切法門。而云不擇方處。不擇族類。不選形貌。隨有來者。如其所欲。以大慈平等。如是普施一切眾生。即此最初一念發心。所行一行。如此廣大無遮。又豈可得而思議耶。上敘毗盧遮那發心之始。次下敘開敷樹華夜神發心之始。乃與毗盧遮那同時。故其來久遠可知矣。次時此會中有長者女。名寶光明。此女乃夜神往昔發心之本身也。王正設施會時。寶光明女去王不遠。見王行廣大施。遂生難遭之想。乃脫身瓔珞。持以奉王。作是願言。願我未來亦復如是。此即夜神往昔最初一念發心。乃因王而發也。以寶光明女發心願一切如王。且隨所生處。皆得往生。爾時大王知此童女發如是心。而告之曰。童女隨汝所欲。我皆與汝。此上有十四行半經。敘童女發心見夜神之往因。次時寶光女說偈讚王。共有五十二偈。從初至迴向佛菩提二十五偈。總讚二德。次後王父淨光明王母蓮華光已下有二十七偈。顯王之本生父母。所以敘及王之父母者。要顯今之淨飯摩耶皆毗盧往昔最初發心之父母所由來矣。偈中敘王本生之事。以見一會之因緣也。爾時寶光明女讚王已。合掌恭敬。却住一面。時彼大王深讚童女。且記以亦當成就如是功德。乃以寶衣手授童女。令即著之。童女著已。眾見此女端正。如淨夜天星宿莊嚴。此夜神之記自是而來。上有十三行經。敘王讚童女之事。此上二大段歷敘往因。正答善財發心久如之問。觀其發心一事一行之難思。以歷劫數之長遠。故夜神初言。此處難信難解難入難知難說也。上已敘發心之始。乃指昔因。故今會昔。次云善男子。爾時一切法音圓滿蓋王者豈異人乎。今毗盧遮那如來是。光明王者淨飯王是。蓮華光夫人者摩耶夫人是。寶光童女者即我身是。其王爾時以四攝法所攝眾生。即此會中諸菩薩是。皆於無上菩提得不退轉。或住初地乃至十地者。有七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