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中言法爾者。俱舍第二云。生無色界有二種因。一因力。謂近習及數習故。二業力。謂上界後報業果欲至故。若生色界則有三因。謂加法爾力。但器壞時法爾有聲故。然四種音非是一時。初二火劫將壞欲界及初禪時。三即水災壞二禪時。四即風災壞三禪時。四聲各別故非無主。但從緣生故非有主。合中明佛欲壞生死世間。亦有四聲。說五乘法。
復次佛子。譬如呼響。因於山谷及音聲起。無有形狀。不可覩見。亦無分別。而能隨逐一切語言。如來音聲亦復如是。無有形狀不可覩見。非有方所非無方所。但隨眾生欲解緣出。其性究竟。無言無示不可宣說。佛子。是為如來音聲第二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第二響聲隨緣喻。喻上第五無生。
復次佛子。譬如諸天有大法鼓名為覺悟。若諸天子行放逸時。於虗空中出聲告言。汝等當知一切欲樂皆悉無常。虗妄顛倒須臾變壞。但誑愚夫令其戀著。汝莫放逸。若放逸者墮諸惡趣。後悔無及。放逸諸天聞此音已。生大憂怖。捨自宮中所有欲樂。詣天王所求法行道。佛子。彼天鼓音無主無作。無起無滅。而能利益無量眾生。當知如來亦復如是。為欲覺悟放逸眾生。出於無量妙法音聲。所謂無著聲。不放逸聲。無常聲。苦聲。無我聲。不淨聲。寂滅聲。涅槃聲。無有量自然智聲。不可壞菩薩行聲。至一切處如來無功用智地聲。以此音聲徧法界中而開悟之。無數眾生聞是音已。皆生歡喜。勤修善法。各於自乘而求出離。所謂或修聲聞乘。或修獨覺乘。或習菩薩無上大乘。而如來音不住方所無有言說。佛子。是為如來音聲第三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第三天鼓開覺喻。喻第九無斷絕聲。徧入法界化無斷故。譬合各三。一能開覺。二開覺益。三結用歸體。二當知下合中三者。初合能開覺。別十一聲。義分四節。而有二意。一初二通五乘。次六通三乘。次一通第一第二乘。後二唯大乘。二者初一節人天。餘三節配三乘。次無數下合開覺益。後而如來下合結歸體。由不住方等。故上能普遍。是以莊嚴論云。若佛音聲是有法非非法者。不能遍至十方。反此故能。
復次佛子。譬如自在天王有天綵女名曰善口。於其口中出一音聲。其聲則與百千種樂而共相應。一一樂中復有百千差別音聲。佛子。彼善口女從口一聲出於如是無量音聲。當知如來亦復如是。於一音中出無量聲。隨諸眾生心樂差別。皆悉徧至悉令得解。佛子。是為如來音聲第四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第四天女妙聲喻。喻第三隨信解聲。多音隨樂故。
復次佛子。譬如大梵天王住於梵宮出梵音聲。一切梵眾靡不皆聞。而彼音聲不出眾外。諸梵天眾咸生是念。大梵天王獨與我語。如來妙音亦復如是。道場眾會靡不皆聞。而其音聲不出眾外。何以故。根未熟者不應聞故。其聞音者皆作是念。如來世尊獨為我說。佛子。如來音聲無出無住。而能成就一切事業。是為如來音聲第五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第五梵音及眾喻。喻化不失時。熟者必聞。即以根熟為眾。
復次佛子。譬如眾水皆同一味。隨器異故水有差別。水無念慮亦無分別。如來言音亦復如是。唯是一味。謂解脫味。隨諸眾生心器異故無量差別。而無念慮亦無差別。佛子。是為如來音聲第六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第六眾水一味喻。喻無邪曲聲。從法界生一體性故。
復次佛子。譬如阿那婆達多龍王。興大密雲。徧閻浮提普霔甘雨。百穀苗稼皆得生長。江河泉池一切盈滿。此大雨水不從龍王身心中出。而能種種饒益眾生。佛子。如來應正等覺亦復如是。興大悲雲。徧十方界普雨無上甘露法雨。令一切眾生皆生歡喜。增長善法。滿足諸乘。佛子。如來音聲不從外來不從內出。而能饒益一切眾生。是為如來音聲第七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第七降雨滋榮喻。喻歡喜聲。稱根增長故。離佛無聲。不從外來。離機無聲。不從內出。
復次佛子。譬如摩那斯龍王將欲降雨。未便即降。先起大雲彌覆虗空。凝停七日。待諸眾生作務究竟。何以故。彼大龍王有慈悲心。不欲惱亂諸眾生故。過七日已。降微細雨。普潤大地。佛子。如來應正等覺亦復如是。將降法雨未便即降。先興法雲成熟眾生。為欲令其心無驚怖。待其熟已。然後普降甘露法雨。演說甚深微妙善法。漸次令其滿足如來一切智智無上法味。佛子。是為如來音聲第八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第八漸降成熟喻。喻無變聲。以皆至究竟故。上先照高山。以顯頓圓。此先小後大。即是漸圓。將降法雨者。思欲說一也。未便即降者。恐破法墮惡道故。先興法雲是說方便。方便含實如雲含水。
復次佛子。譬如海中有大龍王名大莊嚴。於大海中降雨之時。或降十種莊嚴雨。或百或千。或百千種莊嚴雨。佛子。水無分別。但以龍王不思議力令其莊嚴。乃至百千無量差別。如來應正等覺亦復如是為諸眾生說法之時。或以十種差別音說。或百或千。或以百千。或以八萬四千音聲說八萬四千行。乃至或以無量百千億那由他音聲各別說法。令其聞者皆生歡喜。如來音聲無有分別。但以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