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垢悉明徹  不捨本誓心  普照智慧燈
  次一偈頌非修菩薩行。非捨於大願。
  世間無邊際  智入悉齊等  普化諸羣生  令其捨眾著
  次一偈頌雖常行一切佛法而能辦一切世間事。
  觀察甚深法  利益羣生眾  從此入於智  修行一切道  菩薩觀諸法  諦了悉如化  而行如化行  畢竟永不捨  隨順化自性  修習菩提道  一切法如化  菩薩行亦然
  第九頌如化忍。初三偈頌總知一切世間如化。
  一切諸世間  及以無量業  平等悉如化  畢竟住寂滅
  次一頌染法化。
  三世所有佛  一切亦如化  本願修諸行  變化成如來  佛以大慈悲  度脫化眾生  度脫亦如化  化力為說法
  次二頌淨法化。言度脫亦如化者為釋疑故。謂觀察眾生如化。何用化之。故此答云。化若有實。可招來難。度既如化。化之何妨。
  知世皆如化  不分別世間  化事種種殊  皆由業差別  修習菩提行  莊嚴於化藏  無量善莊嚴  如業作世間  化法離分別  亦不分別法  此二俱寂滅  菩薩行如是  化海了於智  化性印世間  化非生滅法  智慧亦如是
  餘頌法合。
  第十忍明觀  眾生及諸法  體性皆寂滅  如空無處所
  第十頌如空忍。初一偈頌忍解之相。餘頌忍行成益。
  獲此如空智  永離諸取著  如空無種種  於世無所礙  成就空忍力  如空無有盡  境界如虗空  不作空分別  虗空無體性  亦復非斷滅  亦無種種別  智力亦如是  虗空無初際  亦復無中後  其量不可得  菩薩智亦然  如是觀法性  一切如虗空  無生亦無滅  菩薩之所得
  於中初五偈頌別顯德齊虗空。
  自住如空法  復為眾生說  降伏一切魔  皆斯忍方便  世間相差別  皆空無有相  入於無相處  諸相悉平等  唯以一方便  普入眾世間  謂知三世法  悉等虗空性
  次三偈頌徵釋得忍之由。
  智慧與音聲  及以菩薩身  其性如處空  一切皆寂滅
  後一偈却頌上總明得如空三業。
  如是十種忍  佛子所修行  其心善安住  廣為眾生說  於此善修學  成就廣大力  法力及智力  為菩提方便  通達此忍門  成就無礙智  超過一切眾  轉於無上輪
  末後七偈結歎。曰二。前三二利行圓。言超過一切正顯十頂之義。
  所修廣大行  其量不可得  調御師智海  乃能分別知  捨我而修行  入於深法性  心常住淨法  以是施羣生  眾生及剎塵  尚可知其數  菩薩諸功德  無能度其限  菩薩能成就  如是十種忍  智慧及所行  眾生莫能測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四十四

續藏經 華嚴綱要
 唐 澄觀疏義 明 德清提挈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四十五

    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經
    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 疏義
    明匡山法雲寺憨山沙門德清提挈

  阿僧祇品第三十

  初來意有二。一通。謂前三品別答前問。此下三品總明等覺深奧。二別。謂前既智圓證極。此品校量行德難思。故次來也。又難思佛德。菩薩盡窮故。亦為遠答變化海故。故下偈中廣顯變化大用。又通顯一部之數量故。二釋名者。阿者言無。僧祇曰數。全帶數名。若晉本云心王菩薩問阿僧祇品。兼能問人。即人法雙舉。及菩薩所問之算數。梵本同此。然僧祇是十大數之創首。經論多用。故以標名。又顯此數即離數。故寄無數標名。三宗趣者。寄數顯德分齊為宗。令知普賢諸佛離數重重為趣。四正釋文。此下三品總題深奧。即為三別。此品明勝德無數。次品明盡一切時。後品遍一切處。然此三品初一通明佛菩薩德。次品正顯佛德兼明菩薩。後品唯明菩薩。所以爾者。亦是等覺亦名佛故。位後普賢是佛菩薩故。
  爾時心王菩薩白佛言。世尊。諸佛如來演說阿僧祇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
  今初一品。先問後答。問中二。先牒佛所說。後世尊下正明咨問。今初。所以心王問者表數不離心。數與非數皆自在故。又顯此數統收前後。辨超勝故。所以偏問十者。舉後攝初顯無盡故。前後文中多用此故。故文云如來演說。但問本數。已攝諸轉。
  世尊。云何阿僧祇乃至不可說不可說耶。
  二正明諮問。
  佛告心王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為欲令諸世間入佛所知數量之義。而問如來應正等覺。
  第二答中四。一讚問成益令入佛所知。數者以是圓教所明深廣無涯。唯佛方測。不同凡小所知。如黃帝算法。但有二十三數。始從一二終至正載。已說天地不容。小乘六十。已至無數。此有百二十四。倍倍變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