際者。雖常觀察諸法實際。而不證入亦不捨離。說名菩薩。不來不去無同無異此等分別悉皆永息。是則說名休息願者。廣大修習圓滿不退。則名未息普賢願者。了知法界無有邊際。一切諸法一相無相。是則說名究竟法界捨菩薩道。雖知法界無有邊際而知一切種種異相。起大悲心度諸眾生。盡未來際無有疲厭。是則說名普賢菩薩。
後正答所問。於中三。一法說。二喻況。三法合。今初十一段。次第答前十一問。在文易了。意猶難見。謂何得已入十力。而普行無息耶。今總以喻顯。如人習誦。雖已得通而數溫習。不如久精。下香象喻顯。雖相似而體不同。故瓔珞云等覺照寂。妙覺寂照。亦似功用滿位。此無功用也。亦顯得果不捨因。盡未來際。皆位後普賢故。
佛子。譬如伊羅鉢那象王住金脅王七寶窟中。其窟周圍悉以七寶而為欄楯。寶多羅樹次第行列。真金羅網彌覆其上。象身潔白猶如珂雪。上立金幢。金為瓔珞。寶網覆鼻。寶鈴垂下。七支成就六牙具足。端正充滿見者欣樂。調良善順心無所逆。
喻中三。一舉象王依正勝嚴。伊羅鉢那此云香葉。常居第一金山之脅。
若天帝釋將欲遊行。爾時象王即知其意。便於寶窟而沒其形。至忉利天釋主之前。以神通力種種變現令其身有三十三頭。於一一頭。化作六牙。於一一牙化作七池。一一池中有七蓮華。一一華中有七婇女。一時俱奏百千天樂。是時帝釋乘茲寶象。從難勝殿往詣華園。芬陀利華徧滿其中。是時帝釋至華園已。從象而下入於一切寶莊嚴殿。無量婇女以為侍從。歌詠妓樂受諸快樂。爾時象王復以神通隱其象形現作天身。與三十三天及諸婇女。於芬陀利華園之內歡娛戲樂。所現身相光明衣服。往來進止。語笑觀瞻。皆如彼天等無有異。無能分別此象此天。象之與天更互相似。
二明象王神變自在。言七牙者。準賢首品但有六牙。或是譯人類後三七便言七耳。無能分別此象此天者。正意取此以喻菩薩等佛之義。
佛子。彼伊羅鉢那象王。於金脅山七寶窟中無所變化。至於三十三天之上。為欲供養釋提桓因化作種種諸可樂物。受天快樂與天無異。
三明不壞本而能現。
佛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修習普賢菩薩行願及諸三昧。以為眾寶莊嚴之具。七菩提分為菩薩身。所放光明以之為網。建大法幢。鳴大法鐘。大悲為窟。堅固大願以為其牙。智慧無畏猶如師子。法繒繫頂開示祕密。到諸菩薩行願彼岸。
三法合中分四。一具眾行嚴。合前依正。二為欲安處下明因果無得。合前神變自在。三佛子菩薩摩訶薩本身下結成不壞因而現果。合前不壞本而能現四。何以故下徵釋重合。初中可知。
為欲安處菩提之座。成一切智得最正覺。增長普賢廣大行願。不退不息不斷不捨。大悲精進盡未來際。度脫一切苦惱眾生。
二中二。一明修無礙行所為。於中先為果。後增長下為因。
不捨普賢道。現成最正覺。
二正顯無礙行相。於中先總明。以法界因果無障礙故。
現不可說不可說成正覺門。現不可說不可說轉法輪門。現不可說不可說住深心門。於不可說不可說廣大國土現涅槃變化門。
後別顯。於中三。初顯因門果行。文有四果。一智果。二說法果。三般若相應果。四斷果。
於不可說不可說差別世界。而現受生修普賢行。現不可說不可說如來。於不可說不可說廣大國土菩提樹下成最正覺。不可說不可說菩薩眾親近圍繞。或於一念頃修普賢行而成正覺。或須臾頃。或於一時。或於一日。或於半月。或於一月。或於一年。或無數年。或於一劫。如是乃至不可說不可說劫。修普賢行而成正覺。
次顯果從因行及說得時不同。隨物現故。
復於一切諸佛剎中而為上首。親近於佛頂禮供養。請問觀察如幻境界。淨修菩薩無量諸行無量諸智。種種神變。種種威德。種種智慧。種種境界。種種神通。種種自在。種種解脫。種種法明。種種教化調伏之法。
後顯果門因行。
佛子。菩薩摩訶薩本身不滅以行願力於一切處如是變現。
三明不壞因而現果。中本身不滅即因不壞。合在窟無變。一切處變現。即能現果。合在天神變。
何以故。欲以普賢自在神力。調伏一切諸眾生故。令不可說不可說眾生得清淨故。令其永斷生死輪故。嚴淨廣大諸世界故。常見一切諸如來故。深入一切佛法流故。憶念三世諸佛種故。憶念十方一切佛法及法身故。普修一切菩薩諸行使圓滿故。入普賢流自在能證一切智故。
四徵釋重合中。先徵意云因果相違。云何因門現果。果復為因。釋意云調伏眾生。應如是故。文中二。初釋果作因意。
佛子。汝應觀此菩薩摩訶薩不捨普賢行。不斷菩薩道。見一切佛。證一切智。自在受用一切智法。
後釋因現果意。於中四。一法說。謂不捨因而現果。
如伊羅鉢那象王不捨象身往三十三天為天所乘受天快樂。作天遊戲承事天主。與天婇女而作歡娛。同於諸天無有差別。
二舉前喻顯。
佛子。菩薩摩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