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皆言集在其中。如所說事能生一切物故。不可盡者隨順修行。不永斷不暫息故。
  佛子。此十寶山王同在大海差別得名。菩薩十地亦復如是。同在一切智中。差別得名。
  第四總結法喻。即結成本意。本意有二。一既同智海得差別名。則差非差也。二互相顯義。謂彼十大山因海得高勝名。若在餘處不足為高故。大海亦因大山得深廣名。含斯大義故。十地亦爾。因修佛智故得高勝。佛智亦因十地所不能窮。方顯深廣。故論云因果相顯。前言依地。即一切智地。生長住持故。此言依海。即一切智海。由深廣故。以山依二處。法含二義。故更顯之。又地則但依。海兼明入。故一一山皆深入大海。一一地智皆入佛智。又一一山皆有於地。則一一地中皆有佛地。又山在海。海則非山。山若依地。山即是地。法合是顯非一非異。思之。又山出海上。高下等殊。若入海中量加齊等。十地教行則優劣懸差。若證如入智量皆平等。
  佛子。譬如大海以十種相得大海名。不可移奪。何等為十。一次第漸深。二不受死屍。三餘水入中皆失本名。四普同一味。五無量珍寶。六無能至底。七廣大無量。八大身所居。九潮不過限。十普受大雨無有盈溢。菩薩行亦復如是。以十相故名菩薩行不可移奪。何等為十。所謂歡喜地。出生大願漸次深故。離垢地。不受一切破戒屍故。發光地。捨離世間假名字故。燄慧地。與佛功德同一味故。難勝地。出生無量方便神通世間所作眾珍寶故。現前地。觀察緣生甚深理故。遠行地。廣大覺慧善觀察故。不動地。示現廣大莊嚴事故。善慧地。得深解脫行於世間如實而知不過限故。法雲地。能受一切諸佛如來大法明雨無厭足故。
  第三大海十相。明難度能度大果功德。先喻後合。皆有總別。合中總云不可移奪者。此有二義。一果海因十地相。不可奪其果海深廣之名。二地行因相。由依智海。不可奪其因行之稱。以是海家之相故。果家之因故。若奪因相。則果亦不成。喻中約果名不可奪。法中舉因名不可奪。文影略耳。故論云因果相順故。云何相順。謂十地如大海。此舉總也。能度難度者顯因順果也。如海十相方能成海。得大菩提果故如海成時不失十相。離十相而無海。離十地而無佛智。故十地即智海也。別中攝十為八。一易入功德。以漸故。二淨功德。三平等功德。四護功德。護自一味恒不失故。五利益功德。利世間故。六六七二句合為不竭功德。以深廣故。七住處功德。無功用行是菩薩所住故。經云大身者以無量身修菩薩行。十身相作故。八末後二句。合名護世間功德。九地潮不過限不誤傷物。知機授法不差根器。十地若無大海。水溺四洲。餘不能受。必生毀謗。又得此二法用護世間。
  佛子。譬如大摩尼珠有十種性出過眾寶。何等為十。一者從大海出。二者巧匠治理。三者圓滿無缺。四者清淨離垢。五者內外明徹。六者善巧鑽穿。七者貫以寶縷。八者置在瑠璃高幢之上。九者普放一切種種光明。十者能隨王意雨眾寶物。如眾生心充滿其願。
  第四寶珠喻轉盡功德者。先喻後合。各有總別。總云過眾寶者。論經云過十寶性。雖不列名。論但云過瑠璃等。意但取玻瓈等不能出寶者。以小乘八背及緣覺行果但有淨相無利生用。今以出寶乃至放光則出過眾寶。故取之為喻。故論云以出故取。
  佛子。當知菩薩亦復如是。有十種事出過眾聖。何等為十。一者發一切智心。二者持戒頭陀正行明淨。三者諸禪三昧圓滿無缺。四者道行清白離諸垢穢。五者方便神通內外明徹。六者緣起智慧善能鑽穿。七者貫以種種方便智縷。八者置於自在高幢之上。九者觀眾生行放聞持光。十者受佛智職墮在佛數。能為眾生廣作佛事。
  別中攝十為八。合六七八故。八中一出功德。可取者選擇出海故。由初地中如智善觀出煩惱海也。二色功德。由治理之則色明淨故。三形相。四無垢。五明淨。並可知。六起行功德。即次下三句。謂智行穿徹。方便行攝持。自在行高顯故。相用不染猶彼瑠璃。頌云。金剛取不動不壞。上二皆是異相莊嚴。故合為一。後二句明功用殊勝。謂七神力功德。聞持普照體用微妙故。八不護功德。謂隨王雨寶無護惜故。約法則得佛正智受位如王。令一切眾生同己善根藏故。如隨意雨寶。故合之廣作佛事。
  上八地影像分竟。下地利益分。
  佛子。此集一切種一切智功德菩薩行法門品。若諸眾生不種善根不可得聞。
  大文第九地利益分。於中三。初顯法利益。二如此世界下結通十方。三爾時復以下他方來證。今初分二。初生信功德。後雨眾天華下供養功德。今初復二。先明說益生信。為欲令物生決定信。故說利益。後爾時下動地生信。今初亦二。先總歎難聞。
  解脫月菩薩言。聞此法門得幾所福。
  後問答顯益。先問。
  金剛藏菩薩言。如一切智所集福德。聞此法門福德如是。
  後答中二。先正顯等於佛智。
  何以故。非不聞此功德法門而能信解受持讀誦。何況精進如說修行。是故當知要得聞此集一切智功德法門乃能信解受持修習。然後至於一切智地。
  後徵以釋成。先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