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念佛。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一切智智。復作是念。我當於一切眾生為首為勝。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若勤加精進。於一念頃得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三昧。乃至示現爾所微塵數菩薩以為眷屬。
二攝報果中。得十不可說等。名算數勝。以二種事。勝一切地故名大勝。偏舉此二者。以是神通有上無上門中明故。
若以菩薩殊勝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此數。所謂若修行若莊嚴若信解若所作若身若語若光明若諸根若神變若音聲若行處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數知。
第三願智果竟。
此品大科有十分。前盡十地文。七說分已竟。後第八影像分。以別說難曉。以喻總明。故有此分。
下大文第八後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十地行相下。地影像分。於中四喻。謂池山海珠。喻四功德。前二阿含德。後二證德。前中池喻修行功德。即諸地中起修之行。二山喻上勝功德。即依修成德。德位高出故。三海喻難度能度大果功德。即修所成德。能至大果故。謂大海難度。十德皆徧。故名能度。大海難成。由攬十德能成智海。故云大果。此釋法喻兼含矣。四珠喻轉盡堅固功德。謂從初地轉至法雲。障盡證堅固。又十地有三。一是修地。因前果後故。初二喻顯之。二是成地。隨分修成。即是佛智。故珠喻顯之。三是法地。就佛智法開之為十。故海喻顯之。以後一融前二。無有障礙。又此四喻皆喻十地。與彼佛智非一非異。無差別之差別。而旨趣各殊。初一喻始異終同。次山喻能所依別。所依之地則一。能依之山不同。此則無差之差。上二喻有能所依。下二直喻地智。不立能所。三海喻。全一佛智之體。而十德不同。德非別物。又互相徧不同於山。斯乃無差別之差別。差即無差。四珠喻。唯是一珠前後之異。唯一智體前後增明。喻雖無差別不礙差別。又初喻前後體別。前非是後而後包前。次喻前前非後後。後後非前前。而同依一體。海喻前後雖殊。而前後相徧。珠喻前後一體。而前前非後後。後後必具前前。初一即是圓家漸。次喻圓中漸。珠喻即是漸圓。海喻圓圓也。四喻圓融。上來所解。在論雖無。理必應爾。若得斯旨。不疑十地差別等相。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十地行相次第現前則能趣入一切智智。
今初修行地中有法喻合。法中始從歡喜。終至法雲。名次第行相。次第既具則入智海。
譬如阿耨達池出四大河。其河流注徧閻浮提。既無盡竭復更增長乃至入海令其充滿。
譬中四大河者面各出一故。具如十定品。而言大者。阿含婆沙云出二十河。以四河去池四十里各分為四。并本四為二十。今就本河所以言大。下云增長。攝餘十六。而勝鬘云八者。以東面五河人皆具見。餘三大河名聲普聞。十二小河不聞不見。故但言八。
佛子。菩薩亦爾。從菩提心流出善根大願之水。以四攝法充滿眾生。無有窮盡。復更增長乃至入於一切智海令其充滿。
合中。菩提心合地。流出善根等四河。依菩提心修四攝行。自善增長故。準十定四河。今文含具。一願智河。即大願之水。二波羅蜜河。三三昧河。即合善根。四大悲河。即以四攝法充滿眾生故。言無有窮盡等者。合上無盡竭。大願等皆無盡也。
佛子。菩薩十地因佛智故而有差別。
第二山喻上勝功德。中有四。初總舉於法。次如因下總顯於喻。三佛子如靈山下法喻對顯。四佛子此十寶下總結法喻。今初言因佛智者。為修平等佛智而起諸行。修既無窮。故隨十地之行各一增上。斯乃為修無差而成於差。以本統末非全隔越。
如因大地有十山王。何等為十。所謂雪山王。香山王。[鞥-合+(白-日+田)]陀梨山王。神仙山王。由乾陀山王。馬耳山王。尼民陀羅山王。斫羯羅山王。計都末底山王。須彌盧山王。
第二總顯於喻。喻意可知。[鞥-合+(白-日+田)]陀梨者此云種種持。由乾陀此云雙持。迴文即云持雙也。尼民陀羅此云持邊。斫羯羅此云輪圍。計都末底此云幢慧。
佛子。如雪山王一切藥草咸在其中取不可盡菩薩所住歡喜地亦復如是。一切世間經書技藝文頌呪術咸在其中說不可盡。佛子。如香山王一切諸香咸集其中取不可盡。菩薩所住離垢地亦復如是。一切菩薩戒行威儀咸在其中說不可盡。佛子。如[鞥-合+(白-日+田)]陀梨山王純寶所成。一切眾寶咸在其中取不可盡。菩薩所住發光地亦復如是。一切世間禪定神通解脫三昧三摩鉢底咸在其中說不可盡。佛子。如神仙山王純寶所成。五通神仙咸住其中無有窮盡。菩薩所住燄慧地亦復如是。一切道中殊勝智慧咸在其中說不可盡。佛子。如由乾陀羅山王純寶所成。夜叉大神咸住其中無有窮盡。菩薩所住難勝地亦復如是。一切自在如意神通咸在其中說不可盡。佛子。如馬耳山王純寶所成。一切諸果咸在其中取不可盡。菩薩所住現前地亦復如是。入緣起理聲聞果證咸在其中說不可盡。如尼民陀羅山王純寶所成。大力龍神咸住其中無有窮盡。菩薩所住遠行地亦復如是。方便智慧獨覺果證咸在其中說不可盡。如斫羯羅山王純寶所成。諸自在眾咸住其中無有窮盡。菩薩所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