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令無分別智而得現前。悟一切法無染無淨。故所斷障亦斷染淨。唯識名為麤相現行障。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執有染淨麤相現行。彼障六地無染淨道。入六地時便能永斷。以觀十平等故。由斯六地說斷二愚及彼麤重。一現觀察行流轉愚。即是此中執有染者。諸行流轉染分攝故。二相多現行愚。即是此中執有淨者。取淨相故。相觀多行未能多時住無相觀。初愚即執苦集。後愚即執滅道。本分名微細煩惱執者。執細染淨。即是煩惱。形於前地故說為微。唯識形後名為麤相。由斷此愚便證無染淨真如。謂此真如本性無染。亦不可說後方淨故。攝論名為無染淨法界。後成般若行。亦得自他相續無染淨果。其揆一也。
菩薩既聞諸勝行 其心歡喜雨妙華 放淨光明散寶珠 供養如來稱善說
正釋文中亦有三分。初讚請分。九頌分二。前八頌半讚。後半頌請。讚中分二。初一菩薩讚。餘諸天供讚。於中三。
百千天眾皆欣慶 共在空中散眾寶 華鬘瓔珞及幢幡 寶蓋塗香咸供佛
初一天眾。
自在天王并眷屬 心生歡喜住空中 散寶成雲持供養 讚言佛子快宣說
次一天王。
無量天女空中住 共以樂音歌讚佛 音中悉作如是言
後五頌半天女。於中初三句集經序述。標讚供果。
佛語能除煩惱病 法性本寂無諸相 猶如虗空不分別 超諸取著絕言道 真實平等常清淨 善能通達諸法性 於有於無心不動 為欲救世勤修行 此佛口生真佛子 不取眾相而行施 本絕諸惡堅持戒 解法無害常堪忍 知法性離具精進 已盡煩惱入諸禪 善達性空分別法 具足智力能博濟 滅除眾惡稱大士
佛語下正讚。此句讚教。次一偈讚理。次三偈讚行。於中初一偈讚悲智無礙行。後二偈十度圓修行。本絕諸惡者見惡可除非真持戒。善達性空即般若度。分別法即方便度。智力即二度。博濟兼願。
如是妙音千萬種 讚已默然瞻仰佛
後半結默。
解脫月語金剛藏 以何行相入後地
後半結請。
第二正說。亦分為二。初地行。後地果。前中同於前地。亦有三分。一勝慢對治。二佛子至如是觀已下明不住道行勝。三佛子至以如是十種下明彼果勝。亦初分即入住心。住中前即攝正心住。後即攝善現行。及隨順善根迴向。至文當知。今且依論。然三分雖同而漸超勝。勝相云何。謂前四地說眾生我慢。解法慢。治第五地說心淨慢治。今第六地說取染淨相慢治。所以漸細故曰勝也。所治既細。後二亦過。染淨慢者前觀四諦苦集名染。滅道為淨。又十平等隨順如道但約淨說。染相未忘。對染有淨。亦名取淨。今以十種染淨平等法而為能治。下觀緣起雖有染淨悟空深故。不名取慢。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已具足第五地。欲入第六現前地。當觀察十平等法。
今初勝慢治中分四。一牒前標後。二何等下徵列十心。三菩薩如是下結其行能。四得明利下辨行分齊。
何等為十。所謂一切法無相故平等。無體故平等。無生故平等。無滅故平等。本來清淨故平等。無戲論故平等。無取捨故平等。寂靜故平等。如幻如夢如影如響如水中月如鏡中像如燄如化故平等。有無不二故平等。
列中十句。初總。餘別。總云一切法者論云是十二入。以三科中蘊不攝無為。處界攝盡。而處次於蘊又名生門。順無生義故偏舉之。言無相者論云自性無相故。謂十二入緣成之相。有來即無。非推之使無。故云自性無也。故瑜伽云由有勝義自性無相平等性故。亦同淨名不念內外行於平等等。別中九句明九種相。皆自性無。故論云相分別對治有九種。謂離生等九是其所治。無之一字是自性無。以為能治。論以初自性無貫下九句。故但顯所治相之差別。一無體故平等者論經云無想。論云十二入自性想。謂內六根取外六塵之相總名為想。即十二入之體。故今經云體。謂想取相以為體故。亦自性無。故經云無體故平等。下皆準此。上遣分別心。二生者念展轉行相。謂諸入苦果虗妄分別為本故。三滅者生展轉行相。謂生即苦果。從果起因故云展轉。上二遣染分依他。但舉緣滅已顯無滅無生義矣。四即淨相。謂本來自淨。非滅惑方淨。故云平等。五戲論者遣分別相。謂道能分別揀擇滅惑。若有分別則有戲論。今本無戲論故無分別。上二遣淨分依他。六遣出沒。謂真如之性在妄為沒。離垢為出。今妄體即真故無可捨。真體即空故無可取。七遣染相。即由上義染本寂靜。即是真如。無別真矣。上二遣圓成。即十二入之真性。八遣我非有相。此有二意。一類前釋。謂有執言但我非有。不無於事。故云如幻等事。有亦不實。二者此句遣無。由上以無遣有。恐便執無。故遣云如幻夢等。但無其實非是全無。故不應執我非有相。諸喻雖異大旨無殊。九遣成壞相。成即是有。壞即是無。緣起為成。無性為壞。緣成即無性故有無不二。上之九句。初七以無遣有。次一以喻遣無。後一不二俱遣。則雙非入中矣。又此不二則不壞有無。謂說空遣於有執。說有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