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今能五明攝化。故次明之。四前得三十七菩提分。今辨方便所攝菩提故。言難勝者。深密云即由於彼菩提分法。方便修習。最極艱難。名極難勝。初分經云善修菩提分法故等。攝大乘論云由真諦智與世間智更互相違。合此難合令相應故。世親釋云由此地中智。真諦智是無分別。知世間工巧等智是有分別。此二相違應令修合。能合難合。名極難勝。瑜伽云今此地中顯示菩薩於聖諦決定妙智極難可勝。名難勝地。莊嚴論云於此五地有二種難。一勸化無惱難。二生不從心無惱難。此地菩薩能退二難。於難得勝。顯揚論云證得極淨緣諦所知諸微妙慧。成極難成。不住流轉寂靜聖道名極難勝。上諸經論多舉難勝之法。未知何等無能勝耶。十住論云功德力成一切諸魔不能壞故。此對人顯勝。亦兼於惑。煩惱魔故。然諸經論言異義同。皆辨真俗無礙。故此地中。斷於下乘般涅槃障。即前四地出世厭生死苦。樂趣涅槃。此障五地。令人真俗無差別道。便能斷之。此斷欣厭即是二愚。一純作意厭生死愚。二純作意向涅槃愚。由斯證得類無差別真如。亦約生死涅槃皆平等故。其所成行亦成二種。謂諸諦增上慧行。五明處教化行。此二無礙故得無差別法身之果。
  菩薩聞此勝地行  於法解悟心歡喜  空中雨華讚歎言  善哉大士金剛藏
  次正釋文中亦分三分。初讚請分中九頌半。分二。初八頌半供讚。後一頌請說。前中三。初一菩薩供讚。
  自在天王與天眾  聞法踊躍住虗空  普放種種妙光雲  供養如來喜充滿
  次一天王眾。餘天女。
  天諸婇女奏天樂  亦以言辭歌讚佛  悉以菩薩威神故  於彼聲中發是言
  於中三。初一偈標。
  佛願久遠今乃滿  佛道久遠今乃得  釋迦文佛至天宮  利天人者久乃見  大海久遠今始動  佛光久遠今乃放  眾生久遠始安樂  大悲音聲久乃聞
  次四偈半讚。於中初二偈美感應。皆言久者佛應由機。機難有故。大海動者動佛智海竭苦海故。
  功德彼岸皆已到  憍漫黑闇皆已滅  最極清淨如虗空  不染世法猶蓮華  大牟尼尊現於世  譬如須彌出巨海  供養能盡一切苦  供養必得諸佛智  此應供處供無等  是故歡心供養佛
  後二偈半讚具德。初偈具智斷。次半具恩。後一具此三德。是故應供。
  如是無量諸天女  發此言辭稱讚已  一切恭敬喜充滿  瞻仰如來默然住  是時大士解脫月  復請無畏金剛藏  第五地中諸行相  唯願佛子為宣說
  三一偈結讚并請說。
  第二說分中。先明位行。後辨位果。前中論分為三。初勝慢對治。二佛子菩薩摩訶薩如實知下不住道行勝。三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下明彼果勝。初即加行道。及初住地無間道。次即正住地解脫道。後即地滿勝進道。初勝慢對治者慢有二種。一他地慢。謂四地中得出世智取其勝相名為勝慢。今以十種淨心為治。二自地慢。謂於十心希求勝相。復以為慢。以隨順如道為治。此二通名勝慢。故此一分有其二道。論云勝慢對治者謂十平等深淨心者前段能治也。又云同念不退轉心者後段能治也。言同念者即後總句云隨順真如與如同一念故。不退轉者即後段末句。略舉初後以該中間。前地治解法慢。此治身淨分別慢。所治有殊。言身淨者得出世智不染身故。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第四地所行道善圓滿已。欲入第五難勝地。當以十種平等清淨心趣入。
  釋文中二。先治他地慢。後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下治自地慢。前中三。初結前舉後。二徵起正顯。三結能入地。今初。言平等有二義。一是如理。二是因果淨法。千聖同軌名深淨心。是此地觀解。故論云於平等心中得清淨故。此復何異後地觀察十平等法。此有三異。一此地治前於淨起慢。故偏名淨法平等。後地對此依真入俗觀染淨諸法皆悉平等。二此約舉等理以顯淨心。後地舉觀察以入等理。三此通理事二等。後地一向約理。融二諦故。此皆背相捨。後漸勝故。
  何等為十。所謂於過去佛法平等清淨心。未來佛法平等清淨心。現在佛法平等清淨心。戒平等清淨心。心平等清淨心。除見疑悔平等清淨心。道非道智平等清淨心。修行智見平等清淨心。於一切菩提分法上上觀察平等清淨心。教化一切眾生平等清淨心。
  二正顯中。十心分二。初三明諸佛法。論云三世力等者即果位中十力等也。後七明隨順諸佛法。二利因行順成果故。於中前六自利。後一利他。前中合為三學。初戒定。餘四慧故。離為七淨。一淨戒。二定淨。三見淨。四度疑淨。見疑經合一句。五道非道淨。六名行斷。經云修行智見。略無斷字。七名菩提分法上上淨。以依行斷起勝求故。
  菩薩摩訶薩以此十種平等清淨心。得入菩薩第五地。
  三結能入。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第五地已。
  二治自地慢明如道行。又順經意。前明入心。此下皆明住心。應分為三。此攝方便具足住。修行十心是方便義。不退轉者即是住義。二不住道行勝。攝離癡亂行。智清淨等無癡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