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惱同住。愛憎所繫。愁慼轉多。無有停積。貪恚癡火熾然不息。眾患所纏日夜增長。如幻不實。
  第二又觀下十句明其無救。初句總顯。言此法者。即前無常。今又觀之。不出生老病死。如四方山來無逃避處。無能救者。別有九句。約生老病死。初四約死以顯無救。此相顯故。所以先明。一無依者。於無常未至中。無所依告救令不至。二與憂者無常既至。無能救者意者懼死。所以懷憂。三與悲者生陰轉壞。死相現前。於此中間彌增涕泗。四苦惱同住者正捨壽時四大分散。則憂苦轉增心生熱惱。次二約資生事不知是苦。妄生樂想。謂五追求。資生境有違順故愛憎所繫。六於受用時苦多樂少。云愁慼轉多。謂受而不散眾禍皆集。用而毀損如損身命。故曰苦多。此二含生一種。七於身老時盛年壯色。不可救令停集。後二約病。初一病因。謂八於少壯時具樂等三受。故貪等常燒不容法水。熾然難救。九於年衰時眾患所纏。如樹將朽。日夜增長無能令免。老即病緣。如幻不實總結前九。
  上護煩惱行。
  見如是已。於一切有為倍增厭離。趨佛智慧。見佛智慧不可思議。無等無量。難得無雜。無惱無憂至無畏城。不復退還。能救無量苦難眾生。
  第二護小乘行。文有三十句。初十句護小心。後二十句護狹心。今初句總。先結前。謂先觀無常已厭有為。次觀無救故倍增厭。趨佛智慧明其生後。正護小心。求佛大智故。次見佛下別有十句。分二。前五攝功德大。即求佛菩提。後五清淨大即求涅槃果。菩提修成名攝。涅槃本有離障稱淨。今初攝功德大。一智用不測故不可思議。二妙用無比故無等。三純以利他故無故。四無譏嫌故難得。五不同外道故無雜。總攝五種功德大。後五清淨大。義攝有三。一無惱即離惑習。無明不雜故。二無憂者離苦苦依。根本亡故。三得涅槃有二義。一得體謂至無畏城。二得用謂能建大事。不住生死。故云不復退還。不住涅槃。故能救無量苦難眾生。
  菩薩如是見如來智慧無量利益。見一切有為無量過患。則於一切眾生。生十種哀愍心。
  第二護狹心。文有二十句。前十悲其淪溺。後十決志救濟。前中先牒謂見佛智勝利傷物不得。有為過患愍物處之。此是牒前則起悲心。是為生後。
  何等為十。所謂見諸眾生孤獨無依。生哀愍心。見諸眾生貧窮困乏。生哀愍心。見諸眾生三毒火然。生哀愍心。見諸眾生諸有牢獄之所禁閉生哀愍心。見諸眾生煩惱稠林恒所覆障生哀愍心。見諸眾生不善觀察生哀愍心。見諸眾生無善法欲生哀愍心。見諸眾生失諸佛法生哀愍心。見諸眾生隨生死流生哀愍心。見諸眾生失解脫方便生哀愍心。是為十。
  二何等下正顯悲行。文有十句。初總餘別。總由孤獨無依故生哀愍。今眾生上遠慈尊。下不利物。故云孤獨。別有九種孤獨無依。初二依欲求眾生。一已得心無厭足故貧窮無依。二未得求無休息故三毒火然。言多欲多求。次三依有求眾生。一閉苦果獄。二集因覆障。故云煩惱稠林。三無觀察道。由生八難不聞法故。安能證滅。後四依梵行求眾生。前三小乘。一行小因。不求大因勝善之法。二保小果。不求菩提為失佛法。三不得大涅槃。長隨變易生死。後一外道雖求解脫。以邪行故失於方便。
  菩薩如是見眾生界無量苦惱。發大精進。作是念言。此等眾生我應救。我應脫。我應淨。我應度。應著善處。應令安住。應令歡喜。應令知見。應令調伏。應令涅槃。
  第二菩薩如是下決志救度。中初結前生後。作是念下正顯救心。文有十句。對前十類生此十心。一救孤獨故。二脫貧窮故。三淨三毒故。四度有獄故。五著無障處露地坐故。六住善觀察故。七得善法欲生歡喜故。八知見性相同佛法故。九調伏諸根不隨流故。十應令涅槃得解脫方便故。
  科第二厭行分中有三。前護煩惱行。護小乘行已竟。下第三修方便攝行。
  菩薩如是厭離一切有為。如是愍念一切眾生。知一切智智有勝利益。
  第三修行方便攝行。謂修攝生方便之行。故下經云以何方便而能拔濟。即知不離佛智等。即是攝生之方便也。文有四段。初發起攝行之因。二作是思惟下思求方便攝行。三便作是念下思得攝生方便。四菩薩如是下依思修行。今初分二。先牒前二行以為三因。後欲依下依前三因以明發起。今初。一如是厭離一切有為是牒護煩惱行。為離妄想因。次如是愍念一切眾生是牒護狹心。為不捨一切世間因。三知一切智智有勝利益。是牒護小心。為發精進因。謂既知佛智勝益。明修行彼道以趣入故。三因之中初後是智。中一是悲。悲智為因能救方便。
  欲依如來智慧救度眾生。
  後發起者既思三因。欲將有益之智。救可愍眾生。
  作是思惟。此諸眾生墮在煩惱大苦之中。以何方便而能拔濟。令住究竟涅槃之樂。
  第二思求方便攝行者。亦只思前眾生墮有為惑業苦中。欲令永滅。得大涅槃。未知方便故思求之。
  便作是念。欲度眾生令住涅槃。不離無障礙解脫智。無障礙解脫智不離一切法如實覺。一切法如實覺不離無行無生行慧光。無行無生行慧光不離禪善巧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