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探玄而復改易故探玄但云或開為二謂一乘三乘前諸教中雖有存三泯二不同然皆通三乘趣入故名三乘教後一直顯本法不通二乘唯是一乘即智論中詔共教不共教此亦同上印公等立二教也評曰探玄三一則前四皆三乘後一唯一乘今疏若第二義立三一則約對權顯實前二是三乘後三是一乘今第三義方同探玄然不曰三一乃謂平道屈曲爾故彼疏云然皆通三乘趣入故名三乘教此改云而對三顯一曲巧順機意三四二教雖泯二異前而非三乘然曲巧對三顯一非是直顯本法故同屈曲也而探玄意云通三乘趣入之一乘既通三入非是直顯本法雖云泯二然通三乘故前四皆三乘教也後一唯一乘故配印公二教也故此科兼下二科以乘就教義多改易故上疏云今先用之後總相會通有不安者頗為易改正指此等也。
鈔雖則泯二等者無聲聞緣覺之二乘以皆有佛性咸歸一乘故言同前二教者以終頓之一乘同前小始俱為屈曲皆對根曲巧說故。
疏三或分為三等者此科亦用探玄仍有改易故彼文云三分為三謂小乘三乘一乘智論既將此經為不與二乘共故名不共即是一乘大品等通為三乘同觀得益故名為共即是三乘義准此四阿含經既不共菩薩亦名不共即是小乘(餘會梁論等同此疏)評曰今疏明言次一三乘後三一乘或於中後一是不共一乘則顯三四亦破異一乘也而探玄記既以此經為不共即是一乘故知唯後一教是一乘中間三教為三乘此同教章顯法本末上開一乘下開愚法也故今疏以乘就教已改探玄也又以今文驗知會梁論妙智經部異記亦以乘就教文同意異也宜審詳之。
鈔即三乘中小乘者如臨門三車引諸子得出即愚法二乘得出則共得此三車故云爾也。
▲言後三是一乘者疏有二意一通是一乘今取通意故云後三是一乘也。
▲言前會三乘一乘已引者有本云二乘一乘悞也又疏云部異執疏前云部異執記是知即部異執論疏第二卷說也。
疏四或分為四等者探玄云或分為四此有二義一於上共教中約存三泯二開二教故為四(云云)評曰今疏但改於上共教中約在三等云中間三教存三等也所以改者亦由以乘就教與探玄不同故彼分三中以中間三乘為共教三乘前未開三四二教亦是一乘此方就上共教三乘中存三泯二別以深密等存三為同教三乘法華等泯二為同教一乘故知探玄唯此一科以三四二教為一乘也若教章直以中間三教為一三乘教及分四教但有小漸頓圓無此義也所以無者以教章正以深密後二時為始終二教至探玄方自改深密後二時皆始教故探玄方有同教三乘約深密也今疏不云共教而改云中間三教者由前以三四二教是一乘不同探玄於三乘中開出不可云共也却以三四二教與始教為中間三教也於此約存三泯二分三一也。
▲言同教三乘者取三乘同得之義故第二第三皆名同教同教三乘得三乘果同教一乘三乘人皆得一乘果同同教一乘許二乘迴心皆入一乘故名同教別教一乘豈不許二乘人迴心得入別教一乘耶既許得入亦應名同答雖許得入欲顯不共乃稱別教故聲聞在會如聾如盲又顯勝云別若爾別教小乘亦應有顯勝義答彼唯小故云別則名同義異也。
疏二約歷位下探玄教義皆同教引楞伽云如菴摩勒果漸熟非頓如鏡中像頓現非漸依此立名也。
鈔始終二教皆悉歷位者教義云始終二教所有解行並在言說階位次第因果相乘從微至著通名為漸。
鈔前立教中者即上分四教中以法華為一乘同教等字等取深密為三乘同教阿含為別教小乘也通意可知言容有多教者容許有多不必定多。
▲鈔上來開合下一段鈔文科分為三。
初結前生後(上來)二立教分宗(二)
初立教(二)
初汎分二教(三)
初正立(若欲) 二引據(故法) 三指同(亦即)
後勒二門釋(二)
初總敘二門(二)
初對小顯大(然諸) 二對權顯實(若對)
後逆釋二門(二)
初對權顯實(二)
初方便教(則於) 二真實教(就真)
後對小顯大(二)
初方便教(又小) 二真實教(大乘)
二分宗(若就)
三謙讚從古(教如)
鈔上來開合徧收理無不盡者結前賢首所立或開或合會昔諸師開合理盡依此亦可下生清涼新明立教之大意也。
▲鈔然諸經中下以前汎指二教同於半滿或隨自他意或三乘一乘無定所屬今勒定為二門釋也。
▲鈔行布即始終之教者此有二釋一云由始教望小乘為大乘屬方便中收若望圓融與終教同是行布亦屬真實中攝亦如半滿意也即一乘真實中兼大乘真實義也二云始字誤書即終頓二教也即一乘真實義故貞元疏亦云實教頓教並皆不融為同教一乘圓教圓融具德名別教一乘故二教皆行布也問終教可爾頓教何名行布答一理不融故亦行布也准此則對權顯實中開二為四若列名者一小乘教二大乘教三行布教四圓融教。
鈔大乘之中有多差別者開大乘為七例也一直顯一乘者不對昔權故二開權顯實者開除方便顯真實故三會權歸實者會昔有餘歸一實故四斥權讚實者斥小權施讚大實故五權實雙明者法實乘權二義齊立六帶權說實者本欲明實以根猶劣仍帶權說七帶實明權者以是三乘權教垂實中漸引攝故然五六七皆般若者以不同法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