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不能自現。故云人不識也。如來藏裡親收得者。此摩尼珠非世所有。乃於如來秘密藏中親獲此寶。所言如來藏者。有在纏如來藏。有出纏如來藏。眾生常為三毒五陰煩惱所覆。雖有寶藏不得受用。謂之在纏如來藏也。若乃諸佛三德精明湛然圓滿。包容法界種種功德。謂之出纏如來藏也。藏即且致。阿那箇是珠。豈不見僧問南泉。摩尼珠人不識。如來藏裡親收得者。如何是藏。師云王老師與儞往來者是藏。僧云如何是珠。師乃召僧云師祖師祖。僧應諾。師云。去。你不會我意去。莫道這僧不薦。設使薦得。我也知儞摸索未著在。
  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顆圓光色不色。
  此摩尼珠。珠有六竅。喻六根也。迷為六賊自劫家寶。所有無量功德法財盡為六賊所盜也。若乃悟之。謂之六般神用也。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口談說。在足運奔。用無盡也。空不空者。此之妙用非其有無可見。所以道。若言其有。無狀無形。若言其無。聖有之靈。故云空不空也。一顆圓光色非色者。此之寶珠從無始來烜(達反起也)赫靈明。照十方界。故知真色無形而森羅大千。古德云。青青翠竹盡是真如。鬱鬱黃花無非般若。故云一顆圓光色不色也。
  淨五眼。得五力。唯證乃知難可測。
  諸經皆云五根五力。今言五眼五力者。今按諸經論唯淨名經所出。且依文解之。所謂五眼者。一天眼二肉眼三慧眼四法眼五佛眼也。具足五眼為如來。即得五力現前。一信力二進力三念力四定力五慧力。故云淨五眼得五力也。唯證乃知難可測者。此之心地法門直須親證乃可得知也。如人飲水冷煖自知。則不可以情量測度。經曰。若以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縱經塵劫終不能著。故云唯證乃知難可測也。
  鏡裡看形見不難。水中捉月爭拈得。
  雖鏡裡之形可見。且水中之月不可取也。良由世人背此覺性。認其影像。流浪生死頭出頭沒。深著前境不能出離。故賢愚經云。譬如晴夜有眾獼猴。於樹井傍忽見月影。即便遞相下井捉月。欲其所得終不可也。良由一切眾生隨逐外緣。欲其返本亦復如是。故云水中捉月爭拈得也。
  常獨行。常獨步。
  達法之人不以萬法為侶。高超三界獨步大方。故曰常獨步也。未了之人無量劫來常與諸塵作對。既迷覺性深附塵緣。念念之間不能捨離。故經云。眼根受色。耳分別聲。鼻嗅諸香。舌舐於味。所有身根貪受諸觸。意根分別一切諸法。豈能絕前後際而獨行獨步耶。
  達者同遊涅柈路。
  達者達法之人也。涅柈者即不生不滅也。涅而不生。柈而不滅。即無生路也。經云。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柈門。此之一路。唯明心達本具大乘種性者。方能步步蹈佛階梯而仝遊也。須知三果浩浩。六道茫茫。盡是失路頭人。是以千聖出興為一大事因緣。勸汝等諸人同行此路。自是諸人不肯。古德云。天堂路上生荊棘。地獄門前滑似苔。可謂少人蹈著也。
  調古神清風自高。貌悴骨剛人不顧。
  未了之人深著世緣。趣味浮艶精神昏亂。內失所守則非道人動靜也。有道之士不染世緣調格古淡。精神清爽道風高貌。故云調古神清風自高也。貌悴骨剛人不顧者。大修行人雖形狀枯顇。且心無貪欲。內有所主。剛如金石人罕識之。閻浮提人深著色相。流轉生死無有出期而不省悟。是以聖人狀同貧士隱在世間。則不可測。故知本分道人內蘊般若不事華飾。風貌清古人罕識之。故云貌顇骨剛人不顧也。
  窮釋子。口稱貧。實是身貧道不貧。
  有道人不假外飾故曰貧也。古德云。學道儼身三常不足。則斯謂之歟。釋子者。從佛受稱。具足應云釋迦氏。即五姓之一也。我佛因中為太子時。王有四子俱為王貶。此四太子以德皈人。即為強國。父王悔憶遣使往詔。四子辭過不皈。父王歎曰我子釋迦。即華言能仁也。今不言迦而言釋者。從其簡也。子者男子之通稱。故曰釋子也。口稱貧者。口雖稱貧。內蘊聖法。實非貧也。實是者乃諦實之言也。身貧者。為闕世財七寶等也。道不貧者。若論其道則河沙功德無量法財用無窮盡。雖無卓錐之地。實是價直娑婆。故曰實是身貧道不貧也。下文明出也。
  貧則身常被縷褐。道即心藏無價珍。
  貧則身乏嚴飾。謂之身貧也。其道可尊可貴。實非貧也。古德云。袈裟破後重重補。糧食無時旋旋營。是以迦葉著糞掃衣。佛贊為上行之衣。節食儉衣為知足故也。道則心藏無價珍者。世間七珍金銀瑠璃珊瑚車渠真珠碼碯等寶。皆有價直。唯有心寶故無價也。達磨云。於諸法中心法為上。於諸寶中心寶為上。此寶無形。非具道眼卒難可見。故曰藏無價珍也。
  無價珍。用無盡。利物應緣終不恡。
  再言無價珍者。明此寶實非世間之寶也。用無盡者。世間之寶皆有限量。用皆有盡。設使壽同彭祖(保八百年人也)。富似石崇(富無雙貴人也)。乃一世之榮也。唯此心寶用無盡也。上至十方諸佛。經無量劫。受用不盡。西天二十八祖用不盡。唐土六祖用不盡。天下老和尚用不盡。即今山僧用不盡也。利物應緣終不恡者。十字街頭堂堂分付。何曾恡惜。自是時人不肯承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