則下不可接。要辯賢與不肖。不可惡人言我之過。悅人順從于己。若使你惡言其過。悅順於己。則賢不肖亦不可辯。惟有賢達之士。不惡人言己之過。不悅人順己之好。惟獨以道是從。所以得眾人之情。使叢林自然雍肅。條件自然整理矣△惟道是從一句。是大關要。更須回觀自己。看情如何得通。知此可以行道也。
  此篇教住持所求惟善。矜細行以全大德也。
  圓悟曰。住持以眾智為智。眾心為心。恒恐一物不盡其情。一事不得其理。孜孜訪納。惟善是求。
  此節言所求惟善。分別是非曰智。妙眾理而宰萬物也。謂作住持人。當以眾人之智為我智。當以眾人之心為我心。常當審思。恐有一人不能盡之以情。恐有一事不能通之以理。孜孜。猶切切也。訪賢納諫。惟善是我所當求也。
  當問理之是非。詎論事之大小。若理之是。雖靡費大而作之何傷。若事之非。雖用度小而除之何害。葢小者大之漸。微者著之萌。故賢者慎初。聖人存戒。
  此節論理之所在。凡所作為之事。但問道理之當不當。勿論所作之事大與小也。若此一事與理相當。利益叢林。成就大眾。縱奢費極大而作之何傷。若事之不當道理。雖用度些小而除之何害。設謂些小之用。不除可也。抑知小者大之漸進。微者著之萌芽。故賢達之士。慎行于初。至聖之人。戒謹于微也。
  涓涓不遏。終變桑田。炎炎靡除。卒燎原野。流煽既盛。禍災已成。雖欲救之固無及矣。古云。不矜細行。終累大德。此之謂也(與佛智書)。
  此節方借事以明。涓涓猶滴滴也。如治水者。于一滴之初而不止遏。終久成流。必變更夫桑田矣。炎炎。星火也。又如火于一星之初而不除滅。及其熾然。卒必燎於原野矣。至於水流火煽之際。勢已盛矣。而禍災亦已成矣。雖欲救之。固無能及矣。古云。若不矜持其細行。終有累失於大德。正如此言之謂也。書云。烏乎夙夜罔或不謹。不矜細行。終累大德。為山九仞。功虧一簣。註曰。或。猶言萬一也。呂氏曰。此是勤德工夫。或之一字。最有意味。一暫止息則非勤德也。矜者。持也。細行者。小事也△此章重在惟善是求。與不矜細行上留意。沉玩之其義自見。
  此篇言長老以利濟為心。是助宣法化之機也。
  圓悟謂元布袋曰。凡稱長老之軄。助宣佛化。常思以利濟為心。行之而無矜。則所及者廣。所濟者眾。然一有矜己逞能之心。則僥倖之念起。而不肖之心生矣(雙林石刻)。
  元布袋即台州護國此菴景元禪師。永嘉南溪張氏子。嗣圓悟勤禪師。南嶽下十五世。以師常負布袋而行。故人稱為布袋和尚。謂凡稱為長老之軄品。不是尋常。乃助佛宣化。豈容易事耶。時時常要思念以利人濟世為心。當其行化時。又要無矜高自恃之念。則所及者必廣。所濟者必眾。然一時忽有矜己逞能之心。則僥倖欲得之念便起。而不肖之心即生矣△矜高之病。極是難除。我願諸君。內省常歉。久自無之。
  此篇言人當謹始慎終。以成令名也。
  圓悟謂玅喜曰。大凡舉措。當謹終始。故善作者必善成。善始者必善終。謹終如始。則無敗事。
  此節教謹始終。謂大凡為人舉動止措之間。必當要謹始慎終。故善于作事者。必能善成。善于慎始者。必能善終。若謹守至終猶如最初無二。則于事必無所取敗也。
  古云。惜乎衣未成而轉為裳。行百里之半於九十。斯皆歎有始而無終也。故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此節舉事以騐。古云。惜乎作上衣者未得成。便改作下裳。又如行路者。百里至五十里而返。甚至行到九十里而返者。斯皆歎有始而無終也。故詩云。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昔晦堂老叔曰。黃檗勝和尚。亦奇衲子。但晚年謬耳。觀其始得。不謂之賢(雲門葊集)。
  此節舉人以騐。昔晦堂老叔曰。黃檗山惟勝禪師。潼州羅氏子。嗣黃龍南和尚。南嶽下十二世。參黃龍日。挺特卓立。人皆稱之為奇衲子。及至後來作事差謬便不如也。觀其始豈得不謂之賢△以此觀之。人可不競競業業。夙夜殷勤。慎終如始乎。
  此篇言凡事以稽古為訓。乃無臆見之失也。
  圓悟謂佛鑑曰。白雲師翁動用舉措。必稽往古。嘗曰。事不稽古。謂之不法。予多識前言往行。遂成其志。然非特好古。葢今人不足法。
  此節言事必依古。昔我白雲師翁。凡于動用之中。必要稽考於往聖先賢。以為法則。甞曰。凡人作事不稽察往古。謂之沒有法則。予多博採前賢之言。往聖之行。遂成我生平之志。易大畜卦象曰。天在山中大畜。君子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註曰。前言往行。是古聖之言行也。觀其言察其行。以成德。乃大畜之義。畜。積成也。然我非是立意好古。葢今時人。實不足以為軌則也。
  先師每言。師翁執古。不知時變。師翁曰。變故易常。乃今人之大患。予終不為也(蟾和尚日錄)。
  此節又辯當執古。先師每每謂曰。師翁大煞執古。竟不知隨時變通。師翁曰。更變故作。改易常法。乃今人之大患。予終不作此變易之事也△今人最怕執古。不執古便稱為風流丈夫也。異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