箇長老之虗名也。
  慈明先師甞曰。與其守道老死丘壑。不若行道領眾於叢林。豈非善守長老之職者。則佛祖之道德存歟(與翠巖真書)。
  此節顯利己不若利人。慈明先師甞曰。衲僧家與其抱道藏拙。老死于丘壑。獨善其身。不若奉行道德。統理大眾。為法於叢林。豈不是善能持守長老之職者。使佛祖之道德恒存而不亡也△陳紀綱立名位。要一團骨氣。不是支吾名件。做得的事。
  此篇謂學道固在專勤。尤要絕嗜好。以擴充予道也。
  黃龍謂隱士潘延之曰。聖賢之學。非造次可成。須在積累。積累之要。惟專與勤。屏絕嗜好。行之勿倦。然後擴而充之。可盡天下之玅(龍山廣錄)。
  隱士。不求榮顯。以道自樂者。潘延之名興。號清逸居士。問道于黃龍。師謂為聖為賢的學問。非造次可以成得。造次者。急遽苟且之謂。要在積功累德。而積累之緊要。又在專切與勤懇耳。更須屏絕口所欲的。與心所愛的嗜欲。行之勿容懈倦。如是十年五載。然後使道理推擴之。心量充滿之。始得盡天下至極之妙。豈不美哉△積累二字。不可以歲月論。更要在專勤上著眼。自然領會。
  此篇謂師法威嚴。乃異時之良模也。
  潘延之聞黃龍法道嚴密。因問其要。黃龍曰。父嚴則子敬。今日之規訓。後日之模範也。
  此節謂持法全在規訓。延之見黃龍持法行道。威嚴而謹密。因而問其綱要。黃龍答曰。如世之為父道者嚴。使兒孫必生恭敬。如馬援征交趾。以書戒子姪曰。莫貪嗜好。勤學事業。子姪從而不敢違。故知子敬由父嚴也。我今日之規矩教誡。乃將來與人為模範也。
  譬治諸地。隆者下之。窪者平之。彼將登於千仞之山。吾亦與之俱。困而極於九淵之下。吾亦與之俱。伎之窮。妄之盡。彼則自休也。
  此節喻明持守之力。譬如世人平治諸地。隆。高也。窪。深也。凡高處削之使卑。深處填之使平。然我所以用法嚴密者。非無意致。乃因人而施之也。彼若欣欣然欲登于萬仞之巔。我亦隨彼而與之俱登。彼若弊弊然困極于九淵之下。我亦隨彼而與之俱下。待彼欲高之伎倆窮。欲下之妄想盡。彼則自然而休也。吾豈肯縱之由高由下耶。故如治地者無以異也。
  又曰。姁之嫗之。春夏所以生育也。霜之雪之。秋冬所以成熟也。吾欲無言可乎(林間錄)。
  此節見嚴和方始成功。又曰姁之嫗之。春夏所以生育也。禮記云。天以氣姁。地以形嫗。乃陰陽相得。覆育萬物。霜之雪之。秋冬所以成熟也。意謂。陰陽雖能生育。若不假霜雪。則無以成熟之也。吾既居師席。豈緘默無言。不訓不誠。使之能成就乎△煅聖鎔凡。豈易易事。全在師家精心玅手。能完美也。
  此篇見師家妙用。有佛祖罔測之機。非淺識所能知也。
  黃龍室中。有三關語。衲子少契其機者。脫有詶對。惟斂目危坐。殊無可否。延之益扣之。黃龍曰。已過關者。掉臂而去。從關吏問可否。此未透關者也(林間錄)。
  黃龍每見衲子投參。便問。人人有箇生緣。上座生緣在甚麼處。龍慶閑答曰。早晨喫白粥。至晚又覺饑。又問。我手何似佛手。閑曰。月下弄琵琶。又問。我脚何似驢脚。閑曰。鷺鷥立雪非同色。師每以問人。三十年少有契其機者。脫或有人詶對。惟斂目危然獨坐。可與不可。皆無所謂焉。由此叢林目為三關語。師自頌曰。生緣斷處伸驢脚。驢脚伸時佛手開。為報五湖參禪者。三關一一透將來。潘延之莫測其用。乃請益于師。師曰。若是已過關者。不再問人。但掉臂長往矣。若欲向把關人。問此關可過不可過。便是未透過此關者矣△多少人奈不何。只是摸伊關竅不著。識得了是甚破艸鞋。
  此篇謂有志者。乃能窮其道。而造其極也。
  黃龍曰。道如山。愈升而愈高。如地。愈行而愈遠。學者卑淺。盡其力而止耳。惟有志於道者。乃能窮其高遠。其他孰與焉(記聞)。
  學者意欲修道。須辦一片決定之心。然此道猶如極高之山。愈升而愈高。愈。益也。又如極逈之地。愈行而愈遠。學者識見卑小。立志淺近。只好盡其力而止耳。惟決定有志力于造道。始能窮其高而至其遠。其餘他輩。見卑力淺。誰能及也。與。及也△學者定要窮到徹頂徹底。方是歇處。否則一碌碌庸物矣。
  此篇戒學者不可厭故悅新。若然則與道相遠也。
  黃龍曰。古之天地日月。猶今之天地日月。古之萬物性情。猶今之萬物性情。天地日月。固無易也。萬物性情。固無變也。道何為而獨變乎。
  此節返顯道本不變。謂古先有的天地日月。即便是今日之天地日月也。古先有的萬物性情。即便是今日之萬物性情也。天地日月。萬物性情。自古至今。既是不更不遷。為何道法獨易獨變耶。
  嗟其未至者。厭故悅新。捨此取彼。猶適越。者不之南而之北。誠可謂異於人矣。然徒勞其心苦其身。其志愈勤。其道愈遠矣(遁葊壁記)。
  此節方明人不力學。噫。葢由學者力薄。不能至於道。便自謂學道至難。不如學些外書典籍。以為易得。此所謂厭故悅新。捨此取彼。乃時人自變耳。猶如適向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