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醇以第一義示人。而始末設為慈悲。以化眾生。亦所以趨於時也。自生民以來。淳朴未散。則三皇之教簡而素。春也。及情竇日鑿。五帝之教詳而文。夏也。時與世異。情隨日遷。故三王之教。密而嚴。秋也昔商周之誥誓。後世學者。故有不能曉。比當時之民。聽之而不違。則俗與今如何也。及其幣而為秦漢也。則無所不至矣。故天下有不忍願聞者。於是我佛如來。一推之以性命之理。冬也。天有四時循環。以生成萬物。聖人設教迭相扶持。以化成天下。亦猶是而已矣。然至其極也。皆不能無弊。弊者迹也。要當有聖賢者。世起而救之。自秦漢以來。千有餘載。風俗靡靡愈薄。聖人之教。列而鼎立。互相詆訾。大道寥寥莫之返。良可歎也(答侍郎孫莘老書)。


  神明不測。玄奧難知。言詞不可示。分別不能解。故曰妙也。


  寄也。


  怪也。


  及也。

釋迦
  此云能仁。謂以仁德利化眾生。


  精一無雜也。

第一義
  真諦非有。俗諦非無。不有不無。名中道第一義諦也。


  垂示也。猶天地以萬象垂示與人也。

慈悲
  慈能與樂。悲能拔苦。

生民
  葢自天降生民。即陰陽交媾。元氣感化而生於人也。

淳朴
  實心不虗也。

三皇
  皇。大也。道。配天之大也。天之極大之稱。煌煌人莫違故也。太昊。伏羲氏。炎帝。神農氏。黃帝。有熊氏。此能廣其道。故稱三皇。善用時政也。

簡素
  三皇之時。風俗淳厚。人民質朴。結繩作政。畫地為牢。不爭競而財饒。無制令而民自服也。


  孔穴也。


  心無天游則六鑿相攘。謂之鑿情也。

五帝
  審諦也。謂審諦於萬物。王天下之號也。少昊。金天氏。顓頊。高陽氏。帝嚳。高辛氏。帝堯。陶唐氏。帝舜。有虞氏。主社稷。安人民。合於帝道。故稱五帝。善用仁信也。

詳文
  五帝之時。風氣漸開。剏制立法。五典敦而五禮備。五服彰而五刑周。法度禮樂彰矣。

三王
  往也。天下所歸往也。乃夏禹。姒姓。殷湯。子姓。周文王。姬姓。孔子曰。善用智勇也。

密嚴
  三王之時。九五之位。不遜賢而傳子孫。禮樂文章。刑政法度。至此大備。

誥誓
  尚書之篇名。如商之仲虺之誥。湯誥。周之康誥。酒誥。禹之甘誓。湯誓。周之泰誓也。誓約也。明約於諸候曰。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梵語佛陀。此云覺也。謂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也。

如來
  從如實道而來。如謂本覺。來謂始覺。始本不二。故曰如來。

性命理
  天之所賦曰命。物之所受曰性。性之所具曰理。其名雖殊。而理則一也。


  遞也互也。

弊迹
  如丹朱商均之不肖。桀紂幽厲之不君。法門教化陵夷。國家紀綱紊亂。皆稱弊迹也。

靡靡
  漸漸也。又壞散延連也。

鼎立
  禹王造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器也。鼎分三足。一口朝天。一口。即王道也。

詆訾
  責謗也。

孫莘老書
  脩撰侍郎孫莘老。問教於大覺曰。三代以降。列聖相承。政通人和。道傳統續。不以佛教未來為欠。周姬訖籙。更秦換漢。憲網刑巢。蔽空落野。不以佛教已至而革。四海派分。異說捷出。由唐而至五季為甚。庶務萬機。理亂非常。奉佛之教奚益。間有草衣木食。巖捿澗飲。不過獨善其身耳。又有名而異行。假而非真。教化未孚。弊乃生焉。然師必有辯佇聞其說。妙道篇。師所答也。
  大覺曰。夫為一方主者。欲行所得之道而利於人。先須克己惠物。下心於一切。然後視金帛如糞土。則四眾尊而歸之矣(與九仙詡和尚書)。


  除己之私心也。

四眾
  在家二眾。出家二眾。
  大覺曰。前輩有聰明之資。無安危之慮。如石門聰。棲賢舜。二人者可為戒矣。然則人生定業。固難明辨。細詳其原。安得不知其為忽慢不思之過歟。故曰。禍患藏於隱微。發於人之所忽。用是觀之。尤宜謹畏(九峯集)。

聰明
  見聞不惑。故曰聰明。

石門聰
  襄州谷隱山石門寺。蘊聰禪師。嗣首山念禪師。南嶽下九世。得法後住石門日。襄州太守。以私意笞辱。既歸。眾僧迎於道側。首座趨前問訊曰。太守無辜曲辱和尚。師以手指地云。平地起骨堆。隨手湧一骨堆。太守聞知。令人削去。復湧如初。太守全家死於襄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