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害。為人心世道害。得罪佛祖。得罪堯舜周孔。在佛法曰魔民。在世法曰妖人。其安可以不誅。
  魔忍曰。六祖一日告眾曰。吾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諸人還識麼。神會出曰。是諸佛之本源神會之佛性。祖曰。向汝道無名無字。汝便喚作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茆蓋頭。也只成箇知解宗徒。此曹溪之本語也。余觀拈花一宗。流於震旦。自初祖至六祖。皆有旁出。會公向無名無字上計本源佛性。斥為知解固宜。是故五家各立宗旨。專為治此知解之病。非厭故尚新者也。如僧問雲門如何是諸佛出身處。曰東山水上行。僧問洞山如何是佛。曰麻三斤。臨濟曰。一句中具三元。一元中具三要。若此。則本源佛性之知解。豈能生乎。今闢書以立宗旨為知解。是與六祖之言相反矣。
  此事。直下無儔無侶。無同無異。無始無終。無內無外。是故不可以知知。不可以識識。是即是。不是即不是。既是。則無有纖毫之不是。既不是。則無有纖毫之是。今謂拈花一宗。流於震旦。自初祖至六祖。皆有旁出。可知伊是箇記誦宗徒。未可謂之知解宗徒也。古德謂思而知。慮而解。鬼家活計。日下孤燈。今魔忍輩。但能記誦。而未能知解。較知解更下一籌。又何得依文學語。檢點知解宗徒。夫宗門之書。若其意以正宗為優。旁出為劣者。即皆不了之談。挾私之見。如宋景德時。楊億奉勅刪定道原所作傳燈錄。其中不可為依據者甚多。至其他記載源流之書。作者亦非盡有岐視之見。蓋子孫繁衍。班班可考者。自然依代列載。其傳之不遠。中間絕續無考者。既不便敘入傳流有緒之中。只得列之為旁出。此一時編纂凡例。著書家強立名色。非謂旁出之人。皆不能得其師之全體。較正派有優劣也。魔忍何甞知得解得。且六祖曰。吾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諸人還識否。神會出曰。是諸佛之本源。神會之佛性。而六祖呵之曰。向汝道無名無字。汝便喚作本源佛性。向汝去有把茆蓋頭。也只成箇知解宗徒。六祖識得神會此語。是思而知。慮而解。雖識得箇無名無字無頭無尾無背無面者。而執著箇無名無字無頭無尾無背無面。便落在佛見法見邊。故以此言提持之。使之猛省。設使爾時有人問六祖。畢竟喚作什麼。六祖何妨即向伊道。是諸佛之本源。神會之佛性乎。知解只是知解。非知解只是非知解。灼然灼然。如是如是。若因曾道箇無名無字。而定不許喚作本源佛性。則知解即從無名無字邊起。亦是箇狙公賦芧。暮四朝三。而掩耳盜鈴漢。即以此為不存知解。尚為識得曹溪否。魔忍又以東山水上行。麻三斤。三元三要等語句。謂必如是。然後本源佛性之知解不生。而以此等語句。謂可專治知解之病。真乃強作解事。且雲門洞山臨濟三語。如何可視為一例。白雲千里萬里去在。人問雲門。如何是諸佛出身處。而曰東山水上行。識得東山水上行。定知盡大地是諸佛出身處矣。人問洞山。如何是佛。而曰麻三斤。正是一句中具三元。一元中具三要。果識得麻三斤是佛。那更向三元三要尋討。至於臨濟拈出箇三元三要。無非鉤在不疑之地。一期方便法門。安得據雲門洞山臨濟以檢點神會。乃謂此等是五家各立宗旨處。同為專治知解之病。其意蓋謂五家各造五種可解不可解話頭。使人懡[怡-台+羅]無從思議耳。埋沒五家不少。夫以不可解為絕思議。則即其不可解處。正是極易思議處。又何由能治人知解。如東山水上行。如麻三斤。如此實語如語。不妄不誑語。謂云不可解話頭可乎。夫此圓宗。諸佛列祖之所不能異同。乃謂五家各立宗者。五家既同此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又如何肯自甘外道。各立宗旨。若有所立。即是魔說。尚未得為知解宗徒。如何可用以治知解。密雲以立宗旨為知解之說。謂之義有未盡則可。豈得謂與六祖之言相反。不知魔忍意中將六祖提持神會處。作麼生會。
  魔忍曰。余閱法華經諸菩薩。發願於後五百歲忍苦弘經者。咸曰。娑婆世界。懷增上慢。數數見擯余初以為過慮。以今觀之。信其言之苦矣。夫後五百歲非時也。麟出非時。世且怪之。況舉世難信之法寶乎。三峰先師。抱舉世難信之法。出去聖絕遠之時。忤增慢懷疑之耳。故一拈香而人以為怪怪奇奇。而喍虛吠影之譏。銷骨鑠金之毀。雜然而至。亦其勢之固有也。孔子圍於陳。弟子有慍色。子貢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盍少貶焉。孔子曰。賜。良農能稼而不能為穡。良工能巧而不能為順。君子能修其道。綱而紀之。統而理之。不能為容。今爾不修爾道而求為容。賜。爾志不遠矣。嗟嗟。余嘗以子貢之言進之。若三峰先師者。非徒不能貶也。且昭昭焉若揚日月以耀人之過。取嫉於世也。孰謂不宜。雖然。此三峰之病。亦三峰之志也。余適讚其像曰。乘有翼虎。開萬鈞弩。道大時疑。心勞志阻。據重關則當仁不讓。處尊貴即御飯亦吐。追千古以得師。復五燈而續祖。故其道也尊。其心也普。皇皇乎大哉。若日月之麗天。又何在乎旨者之必覩也。
  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儒門典籍。捨六經外。皆不可一概信。即六經中。而孟子猶疑尚書武成之篇。況其他乎。孔子圍於陳。與門弟子問答。史記載之。其事良不可信。(按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