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毋須重添名相。  一洞祖過水覩影悟徹後。安知不重見雲巖徹授寶鏡。但錄中未及敘出耳。  一示辨中。諸祖辯語。今依原文摘錄。未敢擅更。然密祖追拂事。回生訣載其付法藏公不慎。於忍祖前印後辯。可以類推。至藏忍二祖。非尋常禪流可企及。勿因辯語。率生輕忽。  一湛祖枕子頌云。四大無我心如風。箇中誰是主人公。廓然撲落原無物。始悔從前錯用功。令補錄以便閱者對勘。至雲門瑞白位中諸祖。德隆望重。即腹脹吐血身亡。與疏山倒屙。大慧發毒。同關報境。毋以意見有殊。妄存軒輊。  一貫教中。禪宗頓圓。台宗妙圓。故知有後。兼須融會台宗。

  

  宗範卷上

    菩薩戒弟子 錢伊庵 編緝
  稽首釋迦尊  十方三世佛  聖賢諸菩薩  摩訶聲聞眾  東西列代祖  第一最上乘  我依當代匠  究心無夢主  百日絕後甦  管窺豁一隙  歷參諸開士  慈愍予鉗鎚  佛祖宗教理  廣搜具薄信  浮沈卅五年  忽忽死將至  深愧負師恩  見淺習復厚  兼思涉俗輩  彼此抱同病  知解不敵業  臘底空慞惱  因茲緝宗範  朝夕痛自策  願三寶加被  見者咸歡喜
  妙心別傳分十章。
  一禪源 二徹參 三調習 四入聖 五利人 六顯喻 七機用 八綱宗 九示辯 十貫教。
  原夫佛法東流。自漢至梁。經教廣布。修契者代不乏人。達摩單以別傳妙心。直指人人見性成佛。畢竟以何為妙心耶。故首之以禪源。源既定矣。學者從何而契妙心。循古軌則。非參究不可。故繼之以徹參。由參而悟。便與佛祖同一鼻孔。然有無始習氣未消。故申之以調習。習消力宏。真如深契。六祖曰。終身不退者。定入聖位。故表之以入聖。如上四章。自行穩密。然須運同體悲。詎可斷佛種草。故勖之以利人。利他中。古德有言句機用兩路。故分別為顯喻機用二門。顯喻在前者。初祖接機。亦以言顯示。迨三四傳。而始轉為機用。故機用次之。法久弊生。多諸巧見。建立宗旨。以護正眼。故受之以綱宗。公案孔多。後來諸尊宿。各出手眼以評唱之。其間權實示現。淺深偏圓。不無同中有異。然均以成就來學佛知見。故廣之以示辯。如上九章。皆禪宗本分草料。第與諸經教。不可置之不貫。故終之以貫教。自八至十。雖列利人後。而自利均須十科廣研也。予自笑挈挈波波。儼似跛足道人。滿面慚惶。說得行不得。然利根之士。脫能依此撩起便行。終身不退。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當亦今時之第二健兒歟。

  禪源

  燈錄始七佛偈。本師傳。則略採諸經公案。次列二十八祖授受因緣。遡述源流。體裁應爾。今則不遑徧敘。獨指佛生不二。別傳妙心為禪源。此宗旨。豎義於達摩。流衍於諸祖。觀初祖接可祖梁武楊衒之諸人。均以言句顯示。乃謂之不立文字。教外別傳者。良以學人滯於經教。卒未能印合妙心。立地成佛。故乘時而來。提唱頓宗。斯禪之源也。妙心者何。蠢動含靈。皆有佛性。而無始沈淪苦海者。不悟此心當體是佛。背覺合塵。故全圓覺而成無明。迷而不返。然雖萬劫輪迴。而不動之天真佛性。從無遷變。別記載初祖祇教可祖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二祖種種說心性道理。祖總遮其非。不為說無念心體。可祖忽曰。我已息諸緣。祖曰。莫不成斷滅否。可曰。不成斷滅。了了常知。故言之不可及。祖曰。此是諸佛所傳心體。蓋息緣。則外境相空。無喘。則內尋伺絕。如牆壁。則心行處滅。言不及。則言語道斷。了知而無念。則寂照同時。心境不二。迷悟不二。生佛不二。其恰好處。心亦不可得。妙亦不可得。連不二兩字。亦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非心非不心。非妙非不妙。放尿屙矢。嬉笑怒罵。莫非妙心體現。今姑立以妙心之名。而為達摩禪宗之源也。須知安心者安此。究心者究此。悟心者悟此。調心者調此。入聖者入此。利人者利此。乃至諸祖之顯。喻機用綱宗示辯。并圓頓諸經論。皆不離此心別有所指也。在初祖證心之楞伽經。則謂之自覺境界。自覺聖智。自覺。則靈光獨耀。迥脫根塵。常寂而照。故名為自覺智。常照而寂。故名為自覺境。其餘如來藏。自心現。不生不滅真識。均可一一消歸。故初祖引證心宗。可祖凡說法竟。每曰。此經四傳後。變成名相。悲哉。馬祖引楞伽云。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三界惟心一法之所印。初祖旁出之慧滿師。常齎楞伽以為心要。如說而行。極知悟心之後。必須消識功熏。乃今之禪客。微特不依經說而行。且不知楞伽所說為何語。亦不知初祖何以獨引此經以證心。置之不論不議之列。可歎也。祇緣此經辭義古奧。數傳後幾致絕響。三祖信心銘中。標此妙心為玄旨真如法界等名以顯之。四祖則令人念摩訶般若。五祖則兼令人誦金剛般若經。六祖聞客誦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遂得開了。五祖復徵其初悟。祖言下大徹。啟曰。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迨後開堂說法。第一會便演摩訶般若波羅蜜法。曰此須心行。不在口念。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