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無逆行。(此條相乘而起。非此正宗)。
  問。謹聞行矣。住法云何。
  答。住即端身攝心正立也。兩手一如行時。如是久立稍覺勞倦。或雙足如離地之狀。覺如是等。即宜且休。住餘坐等。
  問。謹聞住矣。臥法云何。
  答右脇著地。枕右手掌。舒左手置左[月*坒]上。舒兩足重累。繫相而臥。有病患者即任所安而臥。
  問。諸威儀中所有軌則。並是印法耶。
  答。如上習禪。行住坐臥。屈申進止。手足左右等。一一皆是印法。
  問。如上威儀修禪之法。依何乘耶。
  答。依摩訶衍。
  問。用四威儀修禪之法。小乘外道豈可無乎。
  答。此之禪法。小乘始無。外道寧有耶。邪宗本期受苦。翹足倒懸。正法為遣勞疲。威儀易脫。小乘進或可分有。外道全無。
  問。外道及與三乘皆有禪定。息心遣境。未審何殊。
  答。外道執我以習禪。小乘計法而修定。大乘止觀。人法雙除。此其別也。
  問。將欲學禪。以何方便為先。
  答。先起大慈悲心。永捨報怨之念。方得習禪。貪瞋設起。速還除懺。如杖擊水。暫開還合也。惡念相續。不可學禪。
  問。創初學禪。即觀無相得不。
  答。須以方便漸次而入。吾未見頓現無相者。
  問。漸次云何。
  答。如是間學者。令心先住長安一城之中。但勿令出外。如是漸住一寺一房。乃至鼻端。心若不住。還攝令住。
  問。鼻端云何。
  答。想於鼻端如一滴垂露。住心觀此。
  問。此想成已。復何所觀。
  答。次想臍中如沙裏細泉。此想若成。或見光明及腹中諸事。次觀頂上狀如甕口。直下貫身徹於下地中也。既此想已。次觀頂上想已觀頂上去頂四指。令心住此。從是以後。身漸自在。次乃得入無相等觀。從淺至深。狀若登梯之漸也。
  問。亦有從想鼻端超越。即得無相觀不。
  答。譬似有人於沙土中本求銅鐵。因或得金。此亦然也。從緣鼻端或入頂想。或入火光定。或得無相等。如是超次。中間不定。
  問。經云。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或云心依境界是動非禪。若緣鼻端等。豈非有住耶。
  答。鼻等想成。輒便捨之。更觀餘相。纔得尋捨。何成住耶。
  問。緣鼻端等。積想乃成。久積想心。其必難捨。寧輒捨鼻。次得緣臍。
  答。本作要期。得而不。住及想成已。自有猒心。猒心既生。捨之甚易。
  問。如聖教說。初入道者先教五停心等。今何不爾。
  答。五停心及鼻端等。各是一途。吾所稟承。但依此也。
  問。有聖教云。若不先學多聞。不許脩定。其少聞者得修禪不。
  答。如吾和上闍棃相承一途。直爾學禪。無問多聞少聞也。先多聞者最為第一。或多聞者倒益浮散。固有順定多聞及不順者也。
  問。聞思修慧次第相生。多聞聞慧既無。禪定脩慧寧起。
  答。設使有人一字不識。但解禪法。亦是多聞。非要廣尋文句等也。周利般陀誦箕忘箒成大羅漢。此豈多聞耶。且成斯證。未必一切皆然。
  問。其有持戒及破戒者。並得學禪不。
  答。無問持戒破戒。並得學禪。先淨持戒。尤是第一。
  問。聖教云。尸羅清淨三昧現前。破戒之人何得修定。
  答。聲聞持戒乃是菩薩破戒。小乘犯重即便永弃。何得修禪。尸羅不淨定不現前者。據此說也。若大乘中。但能息心即真懺悔。真懺悔故障滅戒生。故得禪定。示有先入方等懺悔。得滅罪相。更修戒品。方始習禪者也。
  問。以何法修。令心速定。
  答。速求定者反是懈怠。慎勿求速。但能離念。息諸攀緣。非求非不求。得定若不得。但勿計念者。是大精進也。烏萇國有一僧。久坐不能得定。遂癈業。忽有天化為人來其前。磨一鐵鎚。僧問何用。答曰欲以作針。僧曰何由可成。天曰不休即成。僧遂體悟。還復習禪。因得道果。後復住滅定。住滅定故。迄今猶在。但以離念為勤。得定何慮不速乎。
  問。定中有何相耶。
  答。定相極多。且舉三五。或頭似丈夫之狀。或覺身上多諸垢穢膩。此等是有障之相。即宜改易威儀。或且休止。或覺身上如蟲蟻行。或復如雲及白疊等從背上起並。勿怪亦勿手髑。或如滴油從頭面下。或見所坐處明。此等並是定前相也。或久坐立。身有勞倦。傍聞彈指聲或觸門等聲者。即直出定。或寢息等。此是諸天善神。善知人勞倦。來相警耳。或覺身有輕舉而亦樂者。是神足前相。或輕舉而苦者。是風大增也。或身上有處熱者。是火光定相。或見一室明者。是初禪之前相。或聞奇妙香氣世間無比者。此是定成之相。如是等類不可具述。但覺如是違順等相。皆勿取著以生憂喜。但緣本境安靜其心。
  問。坐禪者既不用違強身心。若覺如上蟲蟻行等。抑情不觸。豈不違強耶。
  答。未得定時不用違強。漸既在定。違強無失。
  問。將從定出。時節等云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