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02-禅宗语录别集

102-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禅宗语录别集-紫柏尊者全集---第89页

餘黨自滅矣。且眾生之執情。特執心在內之情難破耳。如執內之情既破。餘者何難哉。吾以是知學者謂六者難。不謂初者難。實不經苦心故也。
  夫明心是明何心。為明真心耶。為明妄心耶。若明真心。真外無妄。更教誰明真心耶。若明妄心。為妄心有心可明以明之耶。為無心可明以明之耶。有心可明。則阿難認能推窮者為心。世尊直咄之不許。咄之不許者。非不許也。世尊之意。冀阿難回機反照。照此能推窮之心。為在七處耶。為不在七處耶。若在七處。則處處推心所在。皆一無所在。為不在七處。則根境都無。心託何處。良以阿難於七處徵心時。推窮不精。呈答未了。以為能推窮者。固即七處推之無在。然知無在之心。又是何物。若初計心在七處之心。固依根塵而有二。推之無在。我已無疑。但現前能知無在者。又是何物。此物字。較之前物字。又深一層矣。前物字是依根塵而有之心。後物字是離根塵而有之心。雖直下推之無在。而知無在者。是必我心。故阿難曰。我以能推窮者為心。殊不知未經七處推窮之心。是有在之心。既經七處推窮之後。則有在之心。已了無在久矣。然有在之心。是託有境而有知。無在之心。是託無在而有託。有在而有之心。阿難已忘之矣。惟託無在而有之心。尚認為心。此所以佛雖咄之。而阿難心終不死。至於見聞覺知俱離。而內守幽閒。猶為法塵分別影事。故阿難心稍有肯處。然終不能全肯者。阿難似未悟法塵分別之影。此塵此影。即無在之異名故也。如阿難果知此塵此影。本無在之境。牽引而起。初無有性。則分別此影者。又轉而為無塵智矣。夫無塵智者。從凡而至聖。從迷而至悟。苟微此智。則一切眾生終不可成佛矣。故此章。題之曰明心。不亦宜乎。
  佛頂經曰。因明有見。暗成無見。不明自發。則諸暗相永不能昏。余悟此。始知孔老非同道也。乃同化也。自是余之信心彌切。實以成佛自期矣。然此光。又豈待成佛而有耶。即吾現前日用。未嘗不烱烱然在也。特以橫計明暗之執未消。所以籍明塵則能見。不籍則不能見。故暗相可昏耳。如明暗執謝。於大夜之中。見不殊白日矣。而白日之中。光亦無增焉。嘉靖閒。有書華嚴經者。以精誠堅至。妄念不生。情執不起。能於暗室書經如白晝。余不敢自秘。願與天下共。乃屬四明李生記之。
  根塵之初。本光本自圓滿。於圓滿中。佛尚著不得。況眾生乎。以此光元無常性。瞥爾不覺。變起根塵。光陷其中。即名為識。然識有六。在眼司色。謂之眼識。乃至在意司法。謂之意識。又七識亦名意識。而與此識不同。葢名同體異耳。凡一切眾生。不以六塵為前境作牽引。識總不生。若無六根。雖生亦無所托。故曰。境有牽心之業用。根有托識之功能。心與識。名異體同。勿生別解。嗚呼。以根塵之初言之。堯與紂光無增減。以根塵既立言之。則堯與紂霄壤懸隔。葢堯得之。紂失之耳。如緣見因明。暗成無見。此便是陷根塵的樣子。如不明自發。此便是廓落根塵的樣子。又陷之與廓。本無常法。若得緣因佛性熏炙之。則根塵之初。圓滿本光。終必開解。解則會行。行則終證。設己解不行。習終不消。習既不消。根塵難脫。如解而能行。不惟根塵逈脫。即根塵皆復本光矣。此事說則容易。領略尤難解尚難領。何況行哉。但得能行。何愁不證。既得之。自然發願廣大。良以同體之悲。稱性之慈。大且無待。寧局於小。如四弘誓。十願王等。皆痛同體而發者也。道人口門狹小。一時為汝一氣吐不盡。聊書此以作前茅。程子宜知好惡。努力精進。
  緣見因明。見初非緣。明既非緣。暗豈為緣。我以是知有日月燈之明。則見萬物。無日月燈明。則不見萬物。以理準之。無有是處。何以故。以見暗在眼前者。暗既在前。能所昭然。兩非交涉。以暗較明。明亦如是。
  夫因明而見物。明謝則不見矣。故曰。緣見因明。暗成無見也。不因明而見物。雖一切暗相現前。而我無待之見。本自昭然。故曰不明自發。則諸暗相永不能昏也。雖然鴟梟夜撮蚤虱。察秋毫。晝則瞑目而不見太山。又猫犬晝夜俱見。晝夜俱見。則與無待之見。又何別焉。夫猫犬根全則見。根不全則不見。惟聖人根全亦見。根不全亦見。至於頂亦見。足亦見。背亦見。腹亦見。周身四體八萬四千毛孔。無不見者。故大悲菩薩。八萬四千母陀羅臂。臂臂有手。手手有眼。良以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聖人設象以盡其意。猶一人之身。身有六根。六根所待者。謂之六塵。今棱嚴會上。大覺聖人於六根之中。略舉眼根。因日月燈光之明塵。塵能發識。有識則見。此妄見也。真見則不待明塵。而本照徹無遺者是也。一根既然。餘根皆爾。故臨濟曰。汝等諸人。赤肉團上。有一無位真人。在人之六根。乃能放大光明。汝若生心擬會。即非真人矣。
  以手搔癢。謂有能所。以手把髻。身不離地。緣見因明。見如我手。癢如明緣。以此而觀。能所宛然。不明自發。獨立無待。不明自發。旨本符契。橫計忽生。千轉相因。因因無盡。識難窮究。惟得真法界者。不受識瞞。得惟識者。不受意言瞞。此皆據用徵照。苟非鵞王擇乳實難。
  明暗自相代謝。見精本自湛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