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02-禅宗语录别集

102-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禅宗语录别集-紫柏尊者全集---第85页

呼。佛恩廣大。誰知報者。而正法垂秋。祖道寥落。顧鈍根小子。道悳虗薄。無以感人。甘向秦庭號呼。徹歲賦無衣而救楚者誰哉。
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夫智慧愚癡。初非兩種。彼岸此岸。本是同源。以其見有身心。即名愚癡住此岸。以其不見有身心。即名智慧到彼岸也。經則萬古不變之稱。心則八部最先之主。不變。則凡聖可以共由。最先。則誰能舍此。而求無上菩提哉。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眾生未始非菩薩。但不達人法皆空。被苦厄所陷。故名眾生。若了達無礙。孰非菩薩。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至此特呼名而告之者。謂上菩薩所證之空。非小乘偏空。亦非頑空。亦非斷空。直即色之空耳。色既可以即空。則空亦可以即色。故曰。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五蘊之中。色蘊其一。色空既可以相即。餘蘊例然。故曰。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至此再呼名而告之者。佛慮其偏小習重。卒難遊大乘二空法海。故明揭顯露以啟迪之。諸法空相。譬如質礙之冰。既已融化成水。在方器則隨而方之。在圓器則隨而圓之。觸風可以為濤聲。映地可以為天色。在江湖可以浮萬斛。在大旱可以為雲霓。無往而莫不自在矣。又方圓之器。喻前境。前境自有生滅垢淨增減。如水成冰。無非質礙。學者知此。則十二處。十八界。十二支。及四諦。皆瞭如也。雖然境不能自空。必假照以空之。境空智在。病去藥存。終非本體。藥亦洗之。方盡染污。故曰。無智亦無得。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呪。是大明呪。是無上呪。是無等等呪。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虗。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呪。即說呪曰。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嗚呼甚矣。偏小習重之難化也如此。故如來種種告之。令其深信。意者。此般若波羅蜜多。不惟觀自在菩薩依之。心無罣礙而得涅槃。即三世諸佛。亦因之而得無上菩提。尚恐其驚疑未徹。再敕之曰。此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呪。是大明呪。是無上呪。是無等等呪。神則威靈莫測。明則無幽不燭。無上則更無有上者。無等則更無有等者。聖人為物。至矣盡矣。無可以加矣。猶說密呪以加持之。予讀此經至是。不覺涕泗橫流。莫能自止。比因抱疾潭柘山中。念雲閒徐太僕琰。衛法勞勤。釋此以慰益其道心耳。
心經說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者。實眾生大夜之明燈。諸佛之慧命也。梵語般若。此飜智慧。梵語波羅蜜多。此飜到彼岸。葢謂有智慧者。照破煩惱。不溺情波。生死超然。妙契本有。所謂登彼岸焉。心乃喻此經。如人一身。雖有百骸五藏。心為主耳。此經文雖簡略。實六百卷雄文之心也。經者。古今不易常然。徑路。人得趨而進也。觀自在菩薩者。謂此菩薩。以如上智慧。圓照空有。了無罣礙。肇公云。照不失虗。則涉有而無累。虗不失照。則觀空而不醉。即有無而離色空。所以能有能無。可空可色。故曰自在。若夫眾生執有。二乘尚無。各偏所見。不能圓通。便不自在。夫智慧之與聰明。大相懸絕。聰明則由前塵而發。智慧則由本心而生。故聰明有生滅。而智慧無依倚也。所以不生滅耳。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者。謂此菩薩所修觀智。不同二乘偏淺。乃深般若也。惟其深般若故。故能照徹色空。本無二致。元一實相。自是凡夫不了。見色而不見空。二乘偏執。見空而不見色。一如恒河之水。魚龍認為窟宅。天人認為琉璃。人閒世認為波流。餓鬼認為猛燄。四者所見。不過皆情耳。惟悟心者。了無此見。色既如是。受想行識。未嘗有異。故曰。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照見五蘊皆空。則一切苦厄盡矣。凡夫迷倒。不悟此身四大假合。執以為實。故聞生則喜。聞死則悲。殊不知此身。以四大觀之本不可得。喚誰生死。身既乃爾。此心亦然。妄想攀緣影子。不過四蘊合成。若以四蘊觀之。是心亦不可得。喚誰煩惱。人不悟此。聞譽則懽然為順。聞毀則戚然不悅。此乃恣情縱識。不以觀行。轉識而成智。則將飄淪苦海。逆浪千尋。出沒無常。改頭換面。橫竪羽毛。寧有已哉。痛矣眾生。佛本現成。不肯承當。眾生分外。甘自擔荷。受此荼毒。猶未省悟。舍利子。佛之高弟也。聰明絕倫。才辨超眾。佛呼其名而告之曰。菩薩以智慧照徹五蘊。大患永辭。長揖三界。汝知之乎。即色之空。而不廢涉世也。是諸法空相者。此空相照見五蘊之空也。此空本無生滅。本無垢淨。本無增減。或以道前道中道後釋之。未必然也。何故行人以智慧照五蘊時。色空坐斷。凡聖情盡。此時寶劒當陽。佛亦不能嬰其鋒鋩。況菩薩與凡夫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