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藏。生於身外。則與自己了無交涉。如他人喫飯。我必不飽也。若生於物。無我應之。心本自無。若無我應。而物能生心。則擊鍾磬於木偶人傍。胡不見其生心耶。心雖變幻不測。出入無時。然不出物我之閒。若離物我求心。即如潑波覓水也。若即物我是心。又成認賊為子也。離不是心。即不是心。畢竟如何是心。於此參之。真積力久。一旦豁然而悟。則孟子求放心效驗。不待求於孟子矣(求放心說示弟子)。
紫栢老人集卷之五
紫栢老人集卷之六
明 憨山德清 閱
法語
汝見之與虗空者。皆徧滿十方界。不可揀空出見。揀見出空。葢空之與見。必相待而有者。故曰空見不分。有空無體。有見無覺者。空不自有。必待色顯。故曰有空無體。見不自起。起藉空塵。率爾照境。如鏡照像。初無分別。故曰有見無覺。此屬現量。微涉覺知。則墮比量矣(示次公)。
喜怒未形。性本圓滿。喜怒既形。所發不過。不乖未發。則謂之和。微有所偏。則謂之不和。和則吉祥駢集。不和則萬戾勃興。吉祥駢集。則與佛祖聖賢。同一血脈。萬戾勃興。則與小人種種惡類。同一所習。所習既深。雖以天地為罏。陰陽為炭。造物為力。毗嵐為鼓鞴。卒難陶化矣。於是大覺。借空水以洗之。夫眾生所以為偏戾者。不過飲食男女耳。得其正。則為吉祥。不得其正。則為咎戾。咎戾則所召惟苦。苦則精神惶怖。魂魄顛倒。殊不知喜怒未發者。與吾佛祖同然。故戾於瞋者。為脩羅。戾於愚者。為畜生。戾於慳者。為餓鬼。戾於惡者。為地獄。惟天之與人吉。以十善五戒耳。此所謂六道者也。然為天不覺。亦可以為人。為人不覺。亦可以為畜。若是眾蔽。非以空水滌蕩。欲復其真。未之有也。而不覺有三。一則見思。二則塵沙。三則無明。凡血氣之屬。皆坐此三者。所以不得聖道。於理不徹。於事不融。於道不妙。徹則無往而不達。融則無事而可礙。妙則統空有而無累。如是現成妙用。各各圓滿。今吾人日用之中。好惡積億。人我山高。順之則歡然而悅。逆之則勃然不快。喜怒既生。靈臺即昧。靈臺既昧。見色。即受色迷。聞聲。則被聲惑。若香若臭。甜苦澀滑。好惡影子。斯皆由塵發知。知迷成戾。戾則乖真。一塊圓明。六識破碎。既為識矣。計身為我。男女相誑。飲食相滋。情波浩浩。漱汩靡常。於臭髑髏上。妄想穽中。作種種惡露。天不能葢。地不能載。幽縶長劫。變易形骸。升沉萬態。苦劇難言。若人或遭蚊蠅所唼。尚側掉而不安。聞是劇苦而心不動者。謂之最靈可乎。以要言之。一切劇苦。始於不覺。以不覺故。於無身中。妄執有身。於無形中。妄見有心。既見有身心。則堅者不覺是地。濕者不覺是水。煖者不覺是火。動者不覺是風。受者不覺因境。想不覺因受。行不覺因想。識不覺因行。故堅固執著。能所八法。於死生榮辱。得失關頭。小有所犯。則心魂皇怖。毛豎骨寒。此無他。病在不解。以堅歸地。以濕歸水。以煖歸火。以動歸風。以受歸境。以想歸受。以行歸想。以識歸行耳。能力歸之。則不覺成覺矣。然正歸之際。且道尋常所謂身心者。畢竟何在。於此洞達。則可轉萬戾而為吉祥。化不和而為中和。身充八極而無患。智周萬物而不勞。此觀之門。以空為路。千里始步。空非是道。道即家山。且道窮子還鄉。唱誰家曲調。咦。剪燈不借傍人力。儘有餘光照十虗(示元廣空觀說)。
在立則如候大賓。在輿則如朝至尊。此兩句書。如不動舌根。囫圇吐出。敬容來。善則善矣。猶未盡美。咄。一片心光恒不昧。虎狼羣裏總春風(示吳元石)。
任運徧知。光本無待。忽起分別。能所亢然矣。今一切眾生。欲復無待之光。苟不從有待之中。立大志。發大心。則本光亦不易復。何故。良以有待之知。惟周六尺。六尺之外。隔一紙。則杌然無知矣。寧惟六尺之外。隔膜而不知。即六尺之閒。如髮毛爪齒之屬。亦割剪而不知也。如吾曹求無上道。為即用周六尺之知求之耶。不用而求之耶。若用此求。豈周六尺之知。能求之哉。若不以此求。吾曹脫廢此知。即等木石。求無上道。若此可求。則一切無情。皆能求道矣。故曰學道之人不識真。只為從前認識神。識神即周六尺之知耳。如外此而求。又坐無情求道之難。卜郎痛究之(示卜生)。
夫心不以理養。則所見弗靈。猶魚不以水養。則所長非龍。至人知此兩者。必須交相養。而能事始畢。故奉塵剎而不厭勤。循一真而非醉寂。雖然初不以空寂為自己。不免受七尺之累。不以靈知為自心。不免被攀緣之牽。空寂故。則死生禍福之橫來。如雲觸石。靈知故。則好惡公私之倒置。如風遊空。果有志於大事。此兩者忽而不痛。痛而不恒。恒而不化。則繼往開來。聖賢之種子斷矣。若然者。則天地萬物。皆失依怙也。豈有是處(示法鐘)。
昔毗耶城中。有維摩居士。以病說法。度無量眾。今桐廬先生。亦以病說法。能度無量眾乎。若不能度無量眾。則為病所轉。佛言若能轉物。即同如來。我則曰。若能轉病。即同維摩。如不能轉。則維摩鼻孔。在達觀手裏。雖然且道此病。從堅煖濕動有耶。離四者有耶。若從堅煖濕動有此病者。則堅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