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遺其數。則謂之乾慧。極其數而昧其理。則謂之忽本。若夫瑜伽唯識。乃極數之書也。華嚴楞嚴。窮理之經也。數理俱精。如不透禪宗。乃葉公畵龍耳。豈能興雲作電哉。故學究身心者。身不精。則有生死榮辱之累。心不精。則有好惡是非之攻。故曰究性與命。自身心始。如忽身心而不究。雖讀五車三藏。終與身心何益哉(示阮堅之)。
聖凡無門。門啟迷悟。迷悟無本。本於自心。自心不明。以耳聞聲則信。以眼觀聲則疑矣。雖然以耳聞聲。則好惡皎然。以眼觀聲。則好惡何存。於此了知。毫無疑惑。方信不惟大士能以眼觀音。人皆可以眼觀音也。嗚呼。前境不化而融。能根不解而脫。此邊解也。如聞與脫。功若不昧。則境與根。未始非本也。功若可昧。則又聖凡不辨。始覺無功矣。安有是處哉(示李聖奉)。
婆伽婆。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不二隨順。現諸淨土。與大菩薩摩訶薩十萬人俱。其名曰文殊。普賢。普眼。金剛藏。彌勒。清淨慧。威德自在。辨音。淨諸業障。普覺。圓覺。賢善首法菩薩等。共入神通大光明藏。嗚呼。是大光明藏。豈婆伽婆。與諸大菩薩獨有之。而一切眾生果無分耶。雖然一切眾生。迷無我靈知。而認攀緣有我之知為自心。是以貧女宅中之寶藏。窮子衣裡之明珠。現有而不能用。一切眾生皆證圓覺。此我婆伽婆之語也。昔人以具易證。真淨文禪師。呼為[羊*喿]臭奴。以文字義理。障自本心。佛語猶疑而不信。妄改聖經。則其所悟可知已。故曰。不涉情解。當處現前。凡聖路斷。則所謂婆伽婆。與諸大菩薩。爾時向甚處安著。用光曾參道人於長松蘭若。且自願持大方廣圓覺了義經。始而讀。讀而成誦。既成誦已。則持之不假卷帙。用光能泝而上之。初則假卷帙。再而棄卷帙成誦。誦而能持。持而能精。精而能入。則所謂神通大光明藏者。與婆伽婆諸大菩薩。磕頭撞腦時。果有分別耶。如簡擇得出。則不妨他日流水野雲。桃源城市。驀然撞著。始能商量賢善首老漢流通之句。時光能幾。聲色關頭。神通光藏。脫被埋沒。則生不若不生也。用光勉之體之(示邢用光)。
夫華嚴大典。雖文豐義博。實雄他經。然其大義。不過四分。四法界而已。一念不生謂之理法界。一念既生謂之事法界。未生不礙已生。已生不礙未生。謂之事理無礙法界。如拈來便用。不涉情解。當處現成。不可以理求之。亦不可以事盡之。權謂之事事無礙法界。行者能信此。解此。行此。證此。總謂之四分也。又事理無礙法界。自大典東來幾千載。而黑白諸豪傑。莫不以為此經。是根本法輪。皆研精殫思。疏之論之。至於事事無礙法界。則如子聞父名。終不敢稱。謂縱有強發揮者。亦不過以理融事。事始無礙。若然則大雄氏。於事理無礙之外。設此法界。豈不徒然也耶。又帝心之與善慧。或曰。懷州牛喫禾。益州馬腹脹。天下覔毉人。灸豬左膊上等語。乃不過旁敲耳。夫帝心善慧。皆文殊彌勒再來。彼二大菩薩。於事事無礙法界。亦惟旁敲。不敢正言。今子書是經。於青山白雲之間。可謂大有勝緣也者。知子前三法界。可以智識通之。末後一界。子若不離智識而求之。則終不入矣。且離智識而可求之。則土木偶人。亦可求之矣。何待子求。子若求而未通。未通之處。正好猛著精彩。[拚-ㄙ+ㄊ]命求之。如命根忽斷。則子所書之經。譬如塗毒鼓。擊之發聲。有心無心。聞者皆不旋踵而死。死後復活。再來印可未晚也(示麟禪人)。
活人之身固仁矣。尤莫若活人之心。為不可思議也。活人之身以藥。活人之心以法。藥則有無難必。法則自心即是。初非有無可限者也。又心不活心。如水不洗水。何以活之。能悟此。即佛毉耳。如有疑。即不可放下。疑極更疑。疑若忽破。方可論毉(示陳醫生)。
夫饑寒之於榮辱。貧賤之於死生。天下莫不以為患。嗚呼。知其為患。而不知患之所自。是之謂迷。迷則不覺。不覺則不能返。既不返。則自生至死。莫非背本而行。殊不知一生背本。乃至於無量生。如能直下返照。達本忘情。情忘則煩惱根拔。煩惱根拔。前所云患之所自得矣。得而治之。則皮煩惱立地根抽。始得治肉煩惱。骨煩惱。嘻。皮煩惱抽。則六通縱任無為。山壁由之直度。此謂枝末無明盡也。枝末無明盡。其靈用尚乃如斯。況骨肉煩惱盡乎。此三煩惱。世人名尚不知。惡知其義。義既不知。惡知其理。理既不知。惡知其道。而所謂德者。尤不知矣。夫名者。義之筌也。義者魚也。義有眾多。會而通之之謂理。理而行之之謂道。行而功忘之謂德。今欲治身心。而名義不辨。毋乃徒役其名。徒役其名。計治而有效。不亦癡乎。即如有身。則有飢寒之迫。次之榮辱。再次之。莫大乎死生。又有心則有好惡。順我則喜。逆我則瞋。自是而後。則有不可勝言者矣。故我大覺聖人。示之以毗舍浮佛偈。如讀而成誦。誦而推義。推義會理。理會可行。行則有證(示賓上人)。
夫貧者思富。富者思貴。貴者思安逸。安逸者思不死。殊不知從思有生。從生有富貴貧賤勞逸。以至萬有諸苦。不可勝窮也。故欲濟苦海者。必以無思為舟楫。而彼岸始登焉。然思不能自無。必假聞道以無之。道不能自聞。又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