疎山石門。並龍象禪窟。冒雨犯風。直抵石門。黎明入寺。然寺有名無實。故址雖存。草萊荊棘。狐蛇淵藪。四顧不堪。故不遑拋瓣香熏圓明而行。圓明。山谷最敬之。每歎東坡不遑一面。然圓明敬東坡。不在山谷之下。今石門狼狽至於此。使東坡山谷有靈。亦其所不堪者也。大都真人大士之遺跡。乃眾生開佛知見之旗鼓也。葢旗能一目。鼓能一耳。耳目既一。目即耳可也。耳即目可也。目可以為耳。則旗非目境。耳可以為目。則鼓非耳境。旗鼓固非耳目之境。而耳目之用不廢。此謂六根互用也。然以一精明為君。六和合為臣。臣奉君命。無往不一。無往不一。謂之獨往獨來。獨往獨來。此即妙萬物而無累者也。此意悼西兒名序中。亦稍泄之。嗚呼。野人與寸虗必大有宿因。故野人不能以最上等人。望寸虗。謂之瞞心。溈山曰。但不瞞心。心自靈聖。且寸虗賦性精奇。必自宿植。若非宿植。則世緣必濃。世緣一濃。靈根必昧。年來世緣。逆多順少。此造物不忍精奇之物。沉霾欲海。暗相接引。必欲接引寸虗了此大事。野人二遇於石頭時。曾與寸虗約曰。十年後。定當打破寸虗舘也。楞嚴曰。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即此觀之。有形最大者天地。無形最大者虗空。天地生於空中。如片雲點太清。虗空生於大覺中。如一漚生大海。往以寸虗號足下者。葢眾人以六尺為身。方寸為心。方寸為心。則心之狹小可知矣。然眾人不能虗。重以日夜而實之為貴。寸虗稍能虗之。且畏實而常不自安。近野人望寸虗以四大觀身。則六尺可遺。以前塵緣影觀心。則寸虗可遺。六尺。與寸虗。既皆遺之。則太虗。即寸虗之身與心也。至此以明為相。以勇為將。破其釜而焚其舟。示將相於必死。[拚-ㄙ+ㄊ]命與五陰魔血戰一塲。忽然報捷。此野人深有望於寸虗者也。願寸虗不以野人道淺學少。略其玄黃。而取其神駿。神駿者。即野人望寸虗之癡心也。又野人今將升寸虗為廣虗。升廣虗為覺虗。願廣虗不當自降。吳臨川。野人往字以始光。葢取佛放眉閒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土。東為動方。能以眉光照之。則不必釋動以求靜。動本靜耳。葢方有十。舉東一方。則餘九方。不待舉而可知矣。方有十而知則一。知即能由境能之能。方即境也。境有動靜。能無動靜。能若是動。則不知動。能若是靜。則不知靜。惟能非動非靜。所以能知動靜耳。肇公曰。知有有壞。知無無敗。野人則曰。知動動壞。知靜靜敗。動靜壞敗。有無都遣。則始光大而為圓光矣。此圓光在堯不加多。在紂不加少。然光有邪正。善用則謂之妙光。不善用則謂之黏安發光。如吳臨川已知野人動靜。廣虗當以此書附達之。如是則不惟野人不負五遇之緣。亦廣虗不負五遇之緣也。
二。
屢承公不見則已。見則必勸僕。須披髮入山始妙。僕雖感公教愛。然謂公知僕。則似未盡也。大抵僕輩。披髮入山易。與世浮沉難。公以易者愛僕。不以難者愛僕。此公以姑息愛我。不以大德愛我。昔二祖與世浮沉。或有嘲之者。祖曰。我自調心。非關汝事。此等境界。卒難與世法中人道者。惟公體之。幸甚。又年來有等闡提。忌僕眼明多知。凡所作為。彼謂終瞞僕不得。殊不知。僕眼亦不甚明。智亦不甚深。此輩窺僕不破。徒橫生疑忌耳。如其一窺破之。縱使有人教其疑忌僕。彼亦自然不生疑忌矣。但破以未窺破。浪作此伎倆也。且僕一祝髮後。斷髮如斷頭。豈有斷頭之人。怕人疑忌耶。
答吳臨川始光居士
五金八石。世以為寶。始光獨不寶之。不以剩語為笑具。而復珍之。且願淘其粗。存其精。此心何心哉。然不知粗者既去。果復有精者存乎。呵呵。
二。
喜哥受性靈奇。終非火宅種草。緣盡長逝。當觀往因。永嘉曰。大千沙界海中漚。一切聖賢如電拂。況凡夫與喜哥乎。此理也。非情也。道人願始光。力以理折情。毋以情昧理。且喜哥形有聚散。有死生不可拘束。而去來自由。隨業咸報者。安知今日去速之機。非異日來速之機乎。但再願始光於世緣牽絆交加處。踢倒情樁。究徹理海。而於理海智願感格佛天。於佛天慈嚴光裏。流出一兩個有福慧兒子。慰汝喜哥之痛。亦補喜哥金湯之職。又即喜哥復來。未可知也。思之。道人於此月十九。始聞喜哥長往之音。亦不覺悲楚難禁。時臺泉。卓塵。與二三法侶。亦嗚咽不勝。然喜哥以死說法。維摩以病說法。雖古今老少不同。以理推之。了無二也。不知喜哥老子。聞喜哥說法否。若聞則悲。鳴不廢。而情弗傷理。當前死生順逆。皆吾導師耳。道人恐始光父子情重。緩以理照。或以情延。怨天尤人。所以先附手字。於沸湯釜底急為抽薪也。
三。
匡山大佛。初生汝心。今幸成之。當正信堅固。勿流異趣。且白面郎君。驀地為民父母。日用之知。人畜所係。率性則仁明勇。觸處現成。率情則牛頭馬面。百千畜習。亦觸事現成。噫。清淨光中。無故起念。危乎岌哉。果非虗語。吳郎。吳郎。咄。
與李君實
達道人自楞嚴東靜室。始識賢父子。信知賢父子。與道人有菩提緣者。於是即囑君實譔護法疏。焚於韋馱之前。而君實直下無疑。又承賢父子追道人於王江涇。值驟雨淋漓。而賢父子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