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02-禅宗语录别集

55-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禅宗语录别集-无异元来禅师广录---第73页

陀淨土。是權非實。淨名惟心淨土。是實淨土。然淨名言。菩薩成佛時。直心等眾生。來生其國。是明言攝受眾生。死此生彼之事。與彌陀無二無別。正指往生事相。論中何以分作兩橛。疏言。此指事一心者。豈事一心。便不名惟心耶。
  師云。合論云。彌陀淨土是權。如云一念至。一心不亂是權實。淨名淨土是實。如云隨其心淨。即佛土淨。菩薩成佛時。如云直心等眾生。來生其國。是實中權。如指門必入其室。如入室必由其門。二經大意。不妨互舉。非分兩橛也。疏指事一心者。重在持鈔云若達此心。四性不生。與空慧相應。名理一心。此即事而理。安得不名惟心也。
  問。此經言眾生生者。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大本乃言。生彼國者。皆當一生遂補佛處。皆當之義。不止多有。然則中不胎生等。皆是補處。皆為等覺菩薩耶。
  師云。此經言。眾生生者。多有一生補處。此多字從近而言。大本云。皆當一生遂補佛處。此當字。藉遠而言。此經云。其國生者。皆是阿[鞥-合+(白-日+田)]跋致。華言不退轉。豈非當來遂補佛位。即中下胎生。遂補佛處。益明非是現稱等覺菩薩。良以延促同時。所謂徑中之徑。於斯益信矣。
  問。單念佛人。不修助因。所謂但得本莫愁末。故云不修餘行。得波羅密。亦云。即是多善多福。乃諸佛以萬行因華。莊嚴法身。今念佛所證。止可云素法身抑己具足萬行莊嚴耶。
  師云。單念佛人。不修助因。古人淨業中。知識殷勤化人。念佛同生淨土。豈非助因。不修餘行。惟念佛得到彼岸故。信此一門。即是多善。化彼同類。即是多福。又夙具種性。即是多善。夙修餘行。即是多福。即此已具萬行莊嚴。非素法身也。
  問。宗門教人。參念佛底是誰。似與別則公案無二。未嘗回向西方。鈔云。體究念佛。與尊宿教人舉話頭下。疑情意極相似。此只相似。還是直參誰字。教分四種念佛。未列體究一門。今以攝持名中。却似經文本無此意。不應以此入淨業門庭。若謂參此話頭。悟則心開。不悟亦不失往生。此為禪宗留一退步。正墮偷心耳。若謂此疑不破。便不得生。是反不如一直念去。不起疑情者。雖不開悟。尚得往生也。乃智徹禪師。直以此作淨土正行。慈照天奇毒峯。皆教人參究念佛。此諸師又何所本耶。雲棲若祖諸師疏鈔。何不直拈誰字。若只相似。又更有差別否。其相似不全是處。何不道破。
  師云。宗門教人參究。貴在以期大悟。更不回向西方。何得言留一退步。不失往生。是居士註脚。非宗門意。鈔中謂。體究念佛參與體者。不容無說。參謂參破。體謂體貼。體貼亦有佇思之義。宗門必不用。少林云。心如墻壁。乃可入道。又不與一直念去。較其優劣。雲棲祖諸師。亦是淨土一門。收此一類之機。放開一線。道又何辯相似不相似也。
  問。一切國土。惟想所持故。以淨想換却妄想。如子憶母必善想。容儀歷歷可覩。今持名一門。但令念聲相續。不取相貌。只與讀誦無二。心易馳散故。稱名方便。或依出入諸息。以為藉氣束心。乃禪經中攝心調息。諸法。似屬小乘。未為第一義諦。將非大心凡夫所當行持耶。
  師云。楞嚴云。憶佛念佛。謂憶念相繼。自得心開。非比單持名號。至一心不亂。夫讀誦者。惟記惟解。持名者只欲往生。如負重擔只欲到家。馳散何有。乃至一心不亂。非藉氣束心比也。生極樂國。如彈指頃。與法華其疾如風相類。大心凡夫。豈捨此捷徑法門。而別求乎。
  問。大本云。若有眾生。發一念心。念無量壽。定生彼國。疏中尅期。止及十念。而不及一念何耶。又念性剎那生滅。此經七日。定力乃生。則未得禪定者。無分。若此一念。如一稱成佛。釋作歸命一心。則大本不應繫十念之後。若止如經文。作一念喜愛之心。則與化經言不動如來佛剎。不以愛戀之心。遂得往者。難易不同。此則全無定力。亦得往生。其勝方便。又當超越小本耶。
  師云。十念與此本。相互通故。何分優劣。以一念具一切念故。一念未必為優。以十念即一念故。未必為劣。是故說一念。不妨十念。說十念。不妨一念。又剎那際不妨七日。七日不妨剎那際。經云。一念普觀無量劫。無去無來亦無住。或說一念。或說十念。或說七日。或說多劫。皆如來勝方便故。亦不論定不定喜愛不喜愛。但一心念佛。無事不辦。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更無疑慮。又何必以難易。較其超越也。
  問。此七日若平時。姑置。待臨終方念。已為天如所呵。今既屬平時者。為是七日之後。盡此形壽。更不復亂耶。為復此後雖亂。終得往生耶。若永不復亂。不應止名七日。若更亂者。則已經退。何能感佛現前。
  師云。經中云一日乃至七日。是剋期往生。不論臨終平時。一聞佛名。便發猛銳七日。往生者故不論。若未生者。在無間斷念念相續。豈可七日得定再不念佛名。其執持二字。何以消文。疏中云。執者聞名受之。勇猛果決。不搖奪故。持者受斯守之。常永貞固。不遺忘故。何云七日。復隨散亂。行者一心正念。更加猛利。以終身。如初發念頃。何愁佛不感孚耶。
  問。鈔中明理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