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02-禅宗语录别集

48-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禅宗语录别集-憨山老人梦游集---第34页

且待將來。是涉河求井而止渴也。豈不愚哉。譚生請直看目前不虗放過一著。便見平生下落。
示曹士居
凡民日用。不離見聞覺知。而聖人亦然。其用既同。而有聖凡之別者。在知與不知之閒耳。故曰。百姓日用而不知。學人復聖工夫。只在日用不知處。求其固有之知。若見本有之知。則一切聲色貨利。了然不被所感如是遇境逢緣。如鏡現像。無一物可動於中矣。此入道之要門也。
示馮延齡
學人向道。第一要怕生死。次要知生死根。生死根者。即日用現前種種憎。愛。取。捨。我慢。貪。瞋。癡業是。既此是生死苦根。發心要斷。更無他術。只是起時。就照見定不容他起。當不起處。則當處消滅。消滅時更不相續。如此用心。念念不放過。心心不昧。其知自靈。知若靈。則觸境境不牽心。觀心心不附境。心境不到。則生死無容寄矣。如此用心。不必別求玄妙。
示寒灰奇小師住山(丙辰)
奇先禮達大師。求出世法。師許可。令參老人。為之薙染。依老人數載。以刻大藏因緣。復歸本師執勞。此大役非一日矣。今以老病覓大休歇場。意卜之無當也。老人來雙徑。見奇氣雖弱而心力更強。以向十餘年來。得單提向上一路。少有把鼻。但欠[囗@力]地一聲耳。談及歸休地。老人示之曰。盡大地是寂滅場。唯在學人肯放下處。便是休歇地耳。又何從他覓哉。古德云。不離真有立處。立處即真。良由自心生滅。一向循情種種取捨。故頭頭障礙。三祖大師云。至道無難。唯嫌揀擇。又云。良由取捨。所以不如。若不如則窮盡十方無可休之地矣。老人觀雙徑乃八十八祖說法地。大慧禪師亦歸宿於此。即汝本師和尚。脚跟遍海內。立足無卓錐。畢竟以刻大藏因緣。故得埋骨與大慧同坑。況汝隨本師願輪。刻經於寂照開山。皆汝用命之地。即汝放捨身命處也。老人知汝不能放捨者。乃我見未忘。非嬾病也。以淨法界中佛祖眾生。大家有分。獨我見者不能入。若見有我。則視佛祖皆是人相。人與我相對。如此則終無可避之人。亦無可休之地矣。汝自不休。則無地可休。汝若肯休。則當下便休。一切放下。方為大休。休則佛與眾生。皆即避影。亦無地可容渠矣。汝求向上一路。雖云奇特。不若放下平貼耳。古人云。家邦平貼到人稀。若到平貼地。則佛亦不做。更何向上可求耶。
示石鏡一禪人
古人為生死大事不明。走向山中吊影單棲。專為究明己躬下事。故云。大事未明如喪考妣。不是養嬾圖安閒。任意度時也。必欲究此大事。只可運糞出。不可運糞入。直須將妄想惡習。文字知見。一齊吐却。放得胸中乾乾淨淨。了無一法當情。只是一個話頭作自己命根。古人三十年不襍用心。正是此耳。若今住山。任意悠悠。隨情放曠。妄想起來。又要逗湊幾句詩。作兩首偈。當悟的道理。消遣日子。如此只是一個養嬾的癡漢。如何喚作住山道人。不唯唐喪光陰。抑且虗消信施。挨到臘月三十日。將什麼見閻老子。不是將一首詩。一首偈。便可抵得他過也。禪人當思為甚住山。畢竟要討個下落。方不負百劫千生。一遇之勝緣。古德云。三途地獄受苦者。未是苦也。向袈裟下失却人身。誠為苦也。可不念哉。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六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七
侍 者  福 善 日錄
    門 人  通 炯 編輯
    嶺南弟子 劉起相 重較
  法語
示太素元禪人
凡學人先習教乘。迴心向上一路。雖是有志。無柰藏識中有新熏文字襍毒習氣。舊熏貪瞋癡愛煩惱習氣。內外交攻。最難打疊。要放放不下。要斷斷不得。要止止不住。因此要提話頭。如水上葫蘆。遏捺不下。只管與之打交滾。最是難下手。及下手不得。便打退鼓了也。如此乃是沒志氣無力量人。說甚參禪。如今初心。只管將心內外一切道理知見。及妄想思慮。一齊放下。放了又放。放到無可放處。方纔提起一則公案話頭。如趙州無字橫在胸中。因甚道無。重下疑情。若疑情得力。則妄想不起。若纔見起時。切不可與之作對。將心要斷他。亦不得將心止他。亦不可相續他。但只覷見。便撇過。一撇便消。急急提起話頭。深深看覷。則彼妄想自然掃踪絕跡矣。此是初心下手做工夫的訣。若話頭純熟。妄想自稀。不作障礙。久久疑情得力。妄想暫歇時。便得一念歡喜也。得些歡喜處。不可當奇特。但從此好用功耳。禪人棄教從禪。初心最難。故以此示之。切不可視作小事。
示恒河智禪人持法華經
禪人出家浮渡。久執侍澹公。得任持法門。居化城有年。化城乃刻大藏地。為海內法窟。禪人力任常住。綱維百務。老人適來雙徑。禪人作禮請益。願持法華經。老人因示之。曰佛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所謂開示一切眾生佛之知見。令其悟入。所言佛知見者。乃眾生本有之佛性也。今被無明封蔀。而為妄想知見。故日用見聞知覺。隨情造業。以取生死之苦。不自覺知。我釋迦大師。特特出世一番。單為開示此事。使之悟其本有。不假外求。若悟此本有。則日用六根門頭應緣作用者。皆佛智現前。名佛知見。非眾生妄想知見也。若悟此知見。則頭頭法法。皆真實用心。凡一切動用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