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心。如廣額屠兒。放下屠刀。便作佛事。亦如八歲龍女獻珠之頃。即證菩提。自有能破慳囊。扣揮糞土。成汝願力者。禪人勉旃。萬無怠惰。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五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六
侍 者 福 善 日錄
門 人 通 烱 編輯
嶺南弟子 劉起相 重較
法語
示歸宗堅音慈長老行乞莊嚴佛土
匡山金輪峰頂。有釋迦如來舍利。乃法身常住之地。從昔諸祖。建大法幢。先後三十七人。其閒發明心地。超脫生死。不知其幾。是知茲山之靈。誠震旦之祇桓。西江之鷲嶺也。法運遷訛。與時升降。以致琳宮梵宇。委墮荒蓁。往紫栢大師。遊履其地。志興復之。精誠冥感。枯樹迴榮。兆亦奇矣。於是有弟子法湛果公。志存紹述。誓圖鼎新。堅強不拔之願。如康會之求舍利於建初也。未幾。果感 今上賜御藏以鎮山門。時則舍利出現。大放光明。山川震吼。草樹呈祥。誠末法希有勝事。老人於丙辰秋。自南嶽來禮如來舍利。瞻依奇絕。俯仰興懷。但見殿閣莊嚴。大有未備。若中道而餒。無異昔在荒蓁也。豈龍神呵護之意乎。以本發心檀越邢來慈者。願大而力弱。是在吾徒沙門釋子之責。故勸堅音慈公。發廣大心。作難遭想。當布五體捨四大以作莊嚴。況有十方昔在靈山受囑之宰官居士願王在。何不普請羣集。以成就勝事。庶不負慈父之以家業託也。慈公聞說。大生勇猛。乞老人一語以為前茅。老人笑曰。無庸此也。法界海會。蓮華藏中。無邊佛剎微妙莊嚴。盡在大心菩薩一念中現。圓滿具足。無欠無餘。全在一念感發之力。正如彌勒樓中含攝無量佛剎。所以善財至前而不見者。要假大士彈指之力耳。是則老人之言。如向閣前一輕彈指。其莊嚴佛土。但肯開門。一時頓現。又何假余力哉。公往矣。幸無怠。
示王自安居士捨子出家
新都王自安居士。有子應辰。幼業儒。一日思生死事大。發心出家。遂自剪髮走匡廬。禮雲中敬堂和尚。丙辰夏。予自南岳來茲山。居士訪子。至以天屬至情有難割愛者。予因而示之曰。舉世父母所望於子者。欲其榮名顯親也。故以三牲五鼎之養為盡孝。殊不知養愈厚。苦益深。是累其親非真孝也。故吾佛世尊。薄金輪而不為。捨父母。棄王宮。苦行於雪山。六年成道。為三界尊。人天之所宗仰。苟不捨至貴。割大愛。何以博長劫不朽之業乎。故稱之曰。大孝釋迦尊。累劫報親恩。此非以了悟無生。普度眾生為報地乎。佛說大戒。首曰孝名為戒。謂孝順父母。孝順師僧三寶。孝順至道。孝順一切眾生。故真學佛行者。將視一切眾生。為己多生父母。豈一生之親而不報乎。第恐出家不知其本也。今若子以志悟無生為根地。若果決其志。不唯報有餘。即養亦有餘也。世之所謂孝者。將以功名博牲鼎養以娛親也。功名見制於造物。牲鼎有待於所遇。無論得之而資苦。且舉世求之而未必盡得。得之而未必能享。抑有功名而不祿者。亦有父母不能待者。亦有待之而不樂者。以其聽命而不由己也。今有志於大道者。求之在我。享之亦在我。操必得之策。懷至樂之養。此難與世俗比也。居士能捨其子聽其志。自今已往。若子既潛形於山谷。居士亦謝塵緣。從子於山中。既能割愛。又能超塵。有所樂地。即草衣木食。而錦繡甘旨不易也。其父子日夜惟道是念。朝參暮叩。即斑衣戲彩無加也。水流風動。經聲佛號。非繁絃急管可厭也。明燈清香。昏曉不斷。非腥羶臭穢可比也。千丈寒巖。三閒芽屋。視高堂廣廈卑卑也。父子相度。共成無上之道。享不世之榮名。此必得之事也。其視一官之封。一言之褒。而不能必者。又如雲泥天壤矣。居士所捨者小。而所博者大。若子所逆者薄。而所順者厚矣。豈不為世之大孝乎。居士欣然奉教。請銘名。願執為弟子。老人命之曰福至。言其福自今而至也。字曰大來。謂所捨者小。所來者大矣。故書此以為若子法門劵。
示靈源覺禪人
禪人住廬山歸宗有年。謂自知根器下劣。不能一超直入。但發願願此生盡命誦妙法蓮華經萬部。請乞證盟。未審此行與參究工夫同異何如。願聞示誨。老人因示之曰。諸佛說法。譬如食蜜。中邊皆甜。本無取捨差別。但由學人欣厭不同。故有異耳。所以吾佛出世。特為開示眾生一大事因緣。祖師西來。直指單傳。亦祇令人了悟此一大事因緣。所言一大事者。即指眾生本有之自心。名為佛性種子耳。是知經乃佛所開示之路。禪乃欲人循路而行。持經而不悟心。與參禪而不見性者。總非真行。六祖云。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持經與參禪豈有二耶。是在學人堅持久長不拔之志。持經即參究。參究即持經。所以經中佛意。若求末世持經之人。斯豈求循行數墨者耶。古人參究。必拌三十年苦心。今經萬部。非三十年不足。禪人苟能持此一念三十年住山不異。佛祖定為摩頂安慰矣。但辨肯心。必不相賺。切不可作二法會也。
示蘄陽宗遠庵歸宗常公
常公有志向上事。專持法華經。聞老人至匡山。匍匐而來。相見於東林。自陳誦法華經。於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道於眾生。於此懷疑。不知如何是一乘。如何是方便假名。願垂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