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阻去程。想為留看洞庭月。怪來偏向客邊明。
過金沙於潤甫雲林
咫尺雲林望不遙。到來寒爽氣蕭蕭。閉門不放烟霞出。多少塵心亦易消。
西湖偶成
四面湖山鏡裏看。樓船深浸碧波寒。不知身在冰壺影。可笑沈酣夢未殘。
喜歸匡山
垂老青山荷主恩。匡廬南向臥朝暾。七賢五老遙相對。泉響深談不二門。
輓匡山黃龍徹空師二首
昔與師住五臺冰雪中者三載。別來三十餘年所矣。予今投老匡山。一禮師塔。輓之以詩。
憶昔清涼對坐時。垂垂冰雪綴雙眉。別來夢到傷心處。一段難禁祇自知。
塔影團團擁萬松。法身不動聳千峰。知師常說無生法。鳥語溪聲和曉鍾。
山中雪夜
雪擁千峰獨閉關。寒燈深夜照衰顏。心灰已絕紅塵夢。誰信人間有此閒。
閱華嚴經十地品夢中偶成
一葉輕舟一釣竿。鈎頭香餌未曾殘。直須入海深撈摝。莫滯蘆花淺水灘。
思鄉曲二首
余十二歲離鄉。今六十年矣。適鄉人遠問於山中。因賦此。
門前高柳映清池。常記兒童戲浴時。六十餘年如夢事。幾回猶動故園思。
青山一帶遶河流。家住河邊古渡頭。自小離鄉今已老。此心不斷水悠悠。
懷大都龍華主人
龍華樹下有緣人。一別難求似昔親。幾度夢魂飛夜月。縱然相見總非真。
入山
直入千峰不厭深。最幽絕處可安心。松門任使青苔厚。從此時人沒處尋。
曹溪堂主俛無昂公來訊二首
自別曹溪已十春。常思香水一霑唇。夢魂時坐松陰下。只恐今生是後身。
溪上梅花不斷香。幾回香霧溼衣裳。年來每到看花處。一似當時坐法堂。
送青林熙公遊南嶽二首
憶昔曾登七十峰。倚天傍日撫長松。幽巖絕壑探奇遍。君去尋余策杖蹤。
萬峰深處碧雲寒。曾結茅廬學懶殘。牛糞尚埋煨芋火。君應一撥地爐看。
偶成
湛海波澄一物無。寒空深夜月輪孤。但看萬里纖雲斷。自覺冰心在玉壺。
集外詩五首
喜老母遣弟至
天屬憐同蒂。君恩賜一身。生還如有日。尚可奉慈親。
憶故鄉居
家住龜山陰。宛似恒河曲。却憶兒童時。熱在河中浴夾岸柳陰濃。當戶南山翠。手種碧桃花。不知在也未門前一小橋。幼見水衝斷。欲架獨木枝。路遠猶未辦。
憶鄉友
幼小同讀書。連牀還共被。誰知一別來。看看六十歲。却憶聚沙時。相戲常生惱。只記童子顏。不信今衰老。
憶家山菴居
樓居水竹總相連。長夏清風白晝眠。此日炎荒萬里外。回思恰似幾生前。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四十九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五十
菩薩戒弟子 僧本昂 馮昌歷 僧知融 日錄
宰官弟子 王安舜 劉起相 纂輯
長春社弟子
陳迪祥 梁四相 仝較
曹溪中興錄上
中興因緣
師曰。曹溪者。乃昔曹叔良為魏武之裔。避地於此。因以名焉。其道場自梁神僧智藥三藏從西天汎海而來。攜菩提樹於五羊之法性寺。讖云。百六十年。有肉身菩薩。於此出家。度人無量。將入嶺。過曹溪水口。掬水歠之。而甘且香。乃曰。此我西天水也。原上必有聖地。因溯流而上。至觀其山。似象形。曰。此山宛似我西天賓林山也。乃謂居人曹叔良曰。此山宜建梵剎。百六十年後。當有肉身菩薩。於此說法。叔良即白州牧某具奏。梁武帝遂命建寺額曰寶林。乃開山之始也。至唐龍朔間。有新州盧道者。得黃梅衣盋。號為六祖。回至曹溪。時寶林已廢。有尼僧名無盡者。見六祖。問涅槃經義。知是異人。乃白其父兄。重修寶林。延祖居之。未幾有害祖者。祖遂避難於懷會。隱獵隊中。一十五年。後至五羊法性寺。露穎而出。遂於菩提樹下剃髮。即回曹溪。開法於寶林。時山已易主為陳氏矣。祖說法多年。雲集者眾。以其山如生象。齒鼻完具。先寺於左頷大牙之內。其鼻在右。業為陳氏祖墓。故其寺址甚迫隘。祖一日謂居人陳亞仙乞一坐具地。亞仙許之。祖以坐具一展。盡罩四山之嶺。時四天王出現四隅。亞仙即許之曰。也知和尚法力廣大。當盡捨之。但先祖墓在寺右。他日修建。望乞存留。又曰。此山形乃生龍白象來脈。他日興造。只可平天。不可平地。於是亞仙遂攜家隱去。不知所之。故此山自六祖開創已來。四天王內。周環數十里。為一蘭若。並無民居。其山形風氣完密。即少林已下。諸祖道場。未有如此之勝者。向僧皆以為藏修地。至我 國初開阡陌。而環山之內。皆為田疇。收入版籍。則僧以務農為本業。樹藝孳畜。不異俗人。然從來未有民居。及弘正間。四方流棍。漸集於山中。始以傭賃。久則經營借資於僧。而僧不察。以山門通滃源。入府孔道。而漸成窟穴。羅於道側。開張市肆。豈特鳩居鵲巢。將使狼據師窟。僧亦捨寺而住莊菴。則山門日空。流棍日集。旤害日作。而僧徒竟為此累。以至幾不可保矣。丙申春。予蒙 恩放嶺外。初入山禮祖。見其凋弊不堪之甚。未幾而旤患果作。僧至流離。於是一時當道。汲汲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