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師。方堪傳授。似水投水。如空合空。覩空生對世尊時。莫道不疑。只是就世尊舉揚處。如良馬見鞭影而行。比未開眼時天淵矣。此頌在空生分上。大似畫蛇添足。且喜見空生肝膽。如空生見世尊處不異。如為幻人歌者擊節耳。善侍者執侍老人二十餘年。其為日用舉揚此事。不減靈山。而從患難艱虞。又與空生遠矣。若此心不似空生見處。何能消受種種苦惱耶。時以魔業。繫芙蓉江上一葉舟中。寒夜書此付之。大似寒空鴈影耳。
物不遷論跋
予少讀肇論。於不遷之旨。茫無歸宿。每以旋嵐等四句致疑。後有省處。則信知肇公深悟實相者。及閱華嚴大疏。至問明品。譬如河中水。湍流競奔逝。清涼大師。引肇公不遷偈證之。葢推其所見。妙契佛義也。予嘗與友人言之。其友殊不許可。反以肇公為一見外道。廣引教義以駁之。即法門老宿。如雲棲達大師諸老。皆力爭之。竟未迴其說。予閱正法眼藏。佛鑑和尚示眾。舉僧問趙州。如何是不遷義。州以兩手作流水勢。其僧有省。又僧問法眼。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如何不取於相。見於不動去。法眼云。日出東方夜落西。其僧亦有省。若也於此見得。方知道旋嵐偃嶽。本來常靜。江河競注。原自不流。其或未然。不免更為饒舌。天左旋。地右轉。古往今來經幾徧。金烏飛。玉兔走。纔方出海門。又落青山後。江河波渺渺。淮濟浪悠悠。直入滄溟晝夜流。遂高聲云。諸禪德。還見如如不動麼。然趙州法眼。皆禪門老宿將。傳佛心印之大老。佛鑑推之。示眾發揚不遷之旨。如白日麗天。殊非守教義文字之師。可望崖者。是可以肇公為外道見乎。書此以示學者。則於物不遷義。當自信於言外矣。
重刻佛頂首楞嚴經跋
首楞嚴經者。乃無上頂法。文該三藏。教攝五時。徹迷悟之根源。究聖凡之要路。真修妙門。無尚於此。故參禪之士。不入此法。則正眼不明。探教之徒。不通此經。則重關莫闢。自入中土。解者固多。而通途大旨。總未究竟。近有邪解之徒。甚至曲引玄言。以附外論。壞正見。世莫能辨。為害非細。荷擔慧命者。為之寒心。頃楚萍圓上人。久居豫章。攝受有緣。深悲邪見之幟難拔。乃集緇白法侶。捐刻本文梵冊。將以豎正法幢。冀諸有志法門賢哲之士。深究佛意。不墮闡提。則法海津梁。此為帆楫。其護法之功。豈小補哉。敬題此以為先唱。
刻起信直解題辭
此論乃禪宗關鑰。為大教之宏綱也。親教者。非此無以知宗要。參禪者。非此無以開正眼。實性相二宗之指南也。文簡義深。法界一心。理事因果。修證頓漸。包括無遺。故法門學者。捨此而求悟入。是却步而求前也。賢首舊疏。精詳委悉。而長水記。亦浩瀚無涯。淺識者茫無歸宿。予先取本疏。略去繁科。纂成疏略。業已刻行。時為初機指點。猶以為艱。故復用疏義隨文直解。貴在一貫。不假旁引枝蔓。而一心真妄迷悟之義。了然畢見。如胝白黑。其實祖述前意。不敢妄越。但取隨文易會。不煩鈎索。而直達本源。以為新學之一助云。
刻百法論八識規矩跋
百法八識。乃相宗指南。為入大乘之門也。以佛說惟心唯識道理。遍該一大藏經。而彌勒約為六百六十。而天親約為百法。識論百卷。三藏法師。約為頌四十八句。可謂至簡至要。乃法界之綱維也。以一切眾生。迷一心而為識。無明障蔽現前日用。而不知自心之善惡樞機。若親教者。展卷則見文字遮障。而不知所說皆自心本有之佛性。參禪者。抱持妄想。盲修瞎煉。而竟不達生滅根源。是皆不知此論之過也。然論約剛五百言。而頌止四十八句。統收一大時教。世出世法。無不該盡。若教若禪。無不揭示正修行路。學者有志。不費期月之功。而通徹無遺。嗟無志者。不能潛心於此。而甘為愚蒙。可不悲哉。此論古今解者。多引識論本文。初心難入。且不便於俗諦。故予取其義而變其文。以便初機。使其易入。文似闕而義實具。是亦隨順說法。非敢妄損古德成言。以取謗法之愆也。
書四十二章經題辭
此經乃吾佛世尊。初成正覺。所轉根本法輪也。其旨以一心為宗。故曰。識心達本號為沙門。以斷慾出塵為用。故曰。離慾寂靜。最為第一。又曰。愛慾斷者。如四支斷。以酪為教相。以醍醐出於乳酪。而無上佛果。皆本於真妄一心也。良由心為法界之本。欲為眾苦之源。今將離苦得樂。故以斷慾為先。世出世間修行之要。無外乎此。故為根本法輪也。有子曰。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歟。且順親為孝。敬長為弟。吾佛亦曰。孝名為戒。孝順三寶父母師僧。孝順至道之法。豈非以隨順覺性。而為復性之本耶。嗟乎。一切眾生。皆以婬慾而正性命。顛暝於此。其來久矣。然性與欲。若微塵泥團耳。苟非雄猛丈夫。以金剛心而割斷之。可以出大苦。得至樂乎。孔子曰。人有欲。焉得剛。不剛。則於此法門。猶望洋也。是以吾佛出世。最初說此離欲法門。是猶痛處劄錐耳。故經中。以此再三叮嚀致意焉。凡學佛道。有志於究明此心者。捨此而言行。是猶却步而求前也。
題十六妙觀後
十六妙觀。始因韋提希夫人。為逆子阿闍世王所苦。求佛哀救。故佛親詣幽宮。放眉間一光。遍照十方佛土。令夫人自擇。隨願往生。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