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客作賤人。不能得稱為大人耳。上人能傑然觸發此機。豈非千金之子。流落窮途。一旦而發思歸之念者耶。今吾所書此八大人覺經。實鴈足家音。展之即得故鄉消息。試時時展之。勿暫忘歸計。致慈尊盻盻於常寂之鄉。而倚般若之門也。
釋迦觀音志跋
釋氏之學。以全體大用。盡法界量為極則。所謂毗盧遮那海印三昧威神之力。平等顯現。是故一切諸佛之始終。一切菩薩利生之事業。乃至世諦語言。資生之業。無不從此三昧流出。而有廣大不思議力。福慧莊嚴。皆悉具足。乃見法界之妙。且一切聖凡。統不出此。是知吾祖。乃三昧中之一人。所輯釋迦觀音二志。乃述三昧之境界。轉為利生之方便。即述一代時教之法門。又為三昧中之三昧。豈可以世諦文字目之哉。智者觀之。豈不躍然入此三昧。嗟予小子。亦從三昧而興讚歎者也。詎可以恒情而擬議耶。
題普念佛求生淨土圖
世人歷劫。久沉生死苦海。輪迴三途。皆因自心妄想煩惱。造種種業。故無出頭之時。佛說西方淨土一門。引攝眾生。出離苦趣。是為最妙法門。一生取辦。楚僧海慧。單勸十方真實為生死人。一心念佛。更無別緣。以眾生煩惱深重。妄想甚多。皆生死根。然非多多之佛。不能度多多之人。今聞汝東居士。刻接引彌陀佛像一尊。通身約圈一千八百。每念佛千聲。以朱填一圈。念完佛身。則計念佛一百八十萬聲。雖積劫百八煩惱。仗佛消除。而淨土可期。生死之苦可永脫矣。且願所勸念佛之人。亦如念佛之數。更望大信心檀越。施紙印散亦相若。惟此功德圓滿。則施者念者。同歸極樂無疑矣。
題化城募緣疏
刻藏盛舉。乃自佛法入中國二千餘年。一段大事因緣。令末法無量眾生。種成佛真因。乃至深山窮谷無佛法處。亦得共覩釋迦如來大事全藏。惟此功德。實震旦第一希有之勝事。非大悲願力者。不能發此心。然又非大願力者。不能克全其業。今方過半。已費數萬計。故非一人一手一足之力也。刻板之地。始議五臺苦冰雪。次遷徑山苦霧濕。皆非久計。末遷化城。可謂得所。其建議始馮太史。恢復得吳中丞。克荷者。末得澹居鎧公。皆莫大之願力也。但貯板之房。須高廠。架。使離地透風。不致易壞。即板成。而安置之功。殊非一人一力可措也。今觀馮吳二公疏意。甚至頭目髓腦之不惜。此何等苦心哉。予嘗謂世有一代之人。皆同心夙願。業已久在如來光明藏中。所謂緣熟即現。今行乞之僧。大似執舊劵以訪同願。固知一見而興起者。皆往昔同盟。且謂當來同會也。其所施。又何計金錢幣帛哉。心與此法量等虗空。而福亦量等虗空界矣。
題雲棲大師小像
至人無身。以願力為身。至人無事。以利生為事。故身非我有。事非己為。此所以身不能拘。事不能累。觀師住世八十餘年。建立度生事業者過半。知其未出世前。皆操為人之具也。即其法門。攝受無量眾生。而同出生死者。不知其幾何人。是則師雖隨緣去來。幻化死生。而法身常住。與山川相為悠久。又豈可以此色相求之哉。瞻者當如空生晏坐石室。真見如來。必致天帝散花。而興讚歎也。
放生文跋
聖人之教。以五常治世。仁為首。不殺曰仁。佛設五戒。以不殺第一。是知聖人之心。以慈為本。經云。孝名為戒。斯則戒以孝為本。以一切眾生。有知覺者。皆有佛性。若殺生。則斷絕佛性。又不止於冤債相尋而已。是故凡在長劫生死之中。往來六道。何趣不至。何身不受。即其所殺之生。皆過去多生之父母兄弟妻子六親可知也。今殺其命而食其肉。豈非骨肉自相吞食乎。佛以孝為戒。故知不殺。則孝之大者。豈止惜物命已也。悲夫。世人之迷。相習食噉而不悟。豈不痛哉。故聖人戒以不殺。以全佛性。此又不止世間之孝而已。此蓮池大師。所以普勸放生。以稟佛之心。人能遵而行之。非特得師之心。適足以盡大孝。全佛性。而為成佛之因矣。豈細事哉。刻此書以廣化多人。此不獨廣大師之心。實廣佛之慈悲。非世之尋常口語也。宜篤信之。
題殺生現報錄
佛言。一切眾生蠢動含靈。皆有佛性。又云。眾生從無量劫輪迴生死。無一類而不受生身。是則現見諸有命者。非獨慧命。皆過去之親因。迷而不知也。眾生痴迷。又不唯食噉。而且以他命網利。以養己養親。是所殺者。豈唯斷佛慧命。抑殺害親因。向說報在來世。今觀此錄。則明明目前現報。人人共所見聞。斯則非斷他慧命。殺己親因。實殺己身。而自速其死也。何待未來。可不懼哉。觀此錄。即佛說此是花報。果在地獄。能持而奉行之。即奉三世佛法矣。
刻五大師傳題辭
予頃讀錢太史集護法錄。見宋學士作 國初高僧傳。法門之盛。何其偉歟。恭惟我 聖祖開基創業。建立三寶。崇重法門。超越百代。而一時名德。光揚佛祖之道。不減在昔。葢千載一時。自此而降。漸漸寂寥。而嘉隆之際極矣。何幸 先皇太聖母。身式 聖主。興揚佛事。遍滿宇內。四十餘年。未嘗暫息。亦從前所未有也。若法門龍象。五大師際會一時。雖體用不同。理事各別。其所以扶樹宗教。開人天之眼目。作長夜之智燈。未嘗不與佛祖同途合轍。況巍巍堂堂。為大光明幢哉。予幸從諸師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