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毫端頭。欲令人頓入此中。葢亦難矣。雖然大地眾生。無一人而不沉埋此一塵也。只須大智慧人。冷眼生華。妄想恁麼。如是如是。種種奇特莊嚴。且在一切眾生日用妄想網中。種種光明。時時頓現。各各日用而不自知。所以不知者。但夢未破耳。今於路傍草莾間。猛地一人[跳-兆+孛]跳。攘臂大呼。頓使十方世界。六種震動。同時各各相謂歎曰。奇哉奇哉。不知此中果有如斯大希有事。遂剖而出之。大家攜手。通同遊戲。自在無礙。無所希求。竟亦不知誰之力也。知恩者。當自重之。
菩提心願文跋
一切聖凡。皆本自住金剛心地。具足如來不思議智。但以習氣熏發轉變之力。而得成熟。故一切眾生。各各八識田中。具十法界種子。特隨緣熏發。故先後遲速不同耳。華嚴經云。菩薩有十種習氣。見佛習氣。於清淨世界受生習氣。行習氣。願習氣。波羅蜜習氣。思惟平等法習氣。種種境界差別習氣。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永離一切煩惱習氣。得如來大智慧習氣非習氣智。故知染淨二業。昇沉兩門。皆從熏習而生。不是無因而得。是知從上佛祖善知識教人。原無實法與人。亦無法可傳可授。但凡有親近者。獨觀其染淨習氣之厚薄。因其病而調伏之。惟執勞辛苦三二十年。耳提面命。朝夕參承。乃至困辱萬端。逆順千狀。種種施設。無非以大般若光明。熏蒸無明業習。令其轉染成淨。使其自知本有耳。苟能自知其本有智光。內自熏發。日增月盛。一旦如大火聚。則向之煩惱業習。燎之如紅爐片雪。如此則日用頭頭。遇境逢緣。皆大智用。是所謂轉染污業習。而為般若智習矣。若轉之淨盡。徹底窮源。與十方佛祖轉處無別。則但印可之曰如是如是。惟此而已。豈此外更有別法耶。由是觀之。則從上三賢十聖。皆能轉之而未盡者。故從般若所發十種習氣。為金剛種子。以之劫劫生生。熏變無明。不淨不休。終竟透皮而出。此所以毗盧世尊重願行也。德宗始發跡於蒲。從法親妙峰師。因得事老人於清涼。以至海上。將二十餘年矣。所歷辛苦。不可殫述。為法懇誠之心。未甞一念稍間。老人唯以不思議智炬照之而已。竟未一啟齒向上事也。待其自信自肯。方不自負己靈耳。渠以本願。請老人為敷揚者有年。老人未之首肯。甲午冬日。從老人於京之大慈壽寺。雪夜請益。哀泣自敘其志願云云。老人為信筆書此。明年春二月。老人即以弘法因緣。致 聖天子怒。逮及於渠。實出九死。余戍雷陽。宗復自蒲萬里。問老人於瘴海間。相值五羊。乃出此卷。老人展之。則見其光明奪目也。遂贅之以此。
普賢行願品題辭
毗盧遮那如來。居華藏界。菩提場中。為地上菩薩。說華嚴經。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偈。一四天下微塵數品。即龍勝大士。盡出世間智。不能數其品目。而此品者。略本之略本也。惟我盧舍那如來。曠劫所修廣大因行。所感華藏世界。殊勝莊嚴。其因地本行。不出普賢十種大願。而此願者。乃稱法界心。極法界量。包攝無遺。故曰願王。然修行之要。成佛之速。無越乎此。所謂一念消滅無量惡業。一念成就無量善根者。譬若金轉輪王。夢入阿鼻地獄。受大劇苦。無可哀救。怕怖慞惶。奔馳狂呼。欲逃而不得。一旦叱咤。極力猛醒。向之苦事。求之而不得。現成受用。種種本自具足。此所謂夢幻法門。以智而入。唯在自心。不假外求。故曰心淨則佛土淨。門人鄭擴發菩提心。歸依淨土。余教之以專誦此品。一旦生死夢破。何患不覩華藏現成受用乎。
題安樂行品後
予少讀四教儀。見天台大師。判五種法師。為觀行位。竊有疑焉。既見法門之有以持經為行者。動則誦法華經百千部。及察其律身持心。多未能與經淴合。是知持經之難矣。及予述法華通議。至佛讚法師之功德。有供養者。其福過於供佛。有毀謗者。其罪重於謗佛。此我世尊金口誠言。及見持經之法師。現在父母所生肉身。即得六根清淨。按六根清淨。當在七信菩薩不退者。以永不退墮生死也。何持經之功一至此邪。是知持者。不在紙墨文字。而在離言妙契佛心。佛之慧命。由是相續而不斷者。宜其功德殊勝然矣。某人受持此經。於安樂行中。有所契入。故專持之。此乃世尊教諸末法。持經弟子第一妙行。即如來之家法也。從是而入法華三昧。悟佛知見。固無難矣。
題刻藥師經後
經以藥師名者。葢依本佛而稱也。至聖無名。以德彰名。然佛為三界醫王。善治一切眾生心病。故稱醫師。是則一大藏教。乃對症之妙藥。而眾生之病。以痴愛為根。病根不除。而欲出生死渡苦海者。詎可得乎。問曰。經云求官位。得官位。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壽。求安樂。得安樂。皆眾生之痴愛也。佛意本欲眾生離之。今有求而必遂者。豈非增益痴愛耶。答曰。非增益之。實欲離之耳。以眾生不信自心是佛。故顛倒迷途。溺於愛河。佛以廣大慈悲而拔濟之。不能頓出。特設方便以引攝之。即其所愛而誘進之。所謂以楔出楔。以毒攻毒。故云。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智。則世間之愛。可潛消而默化矣。眾生始以不信自心之惑。如貪財者。而夢金寶。生大歡喜。致大欲樂。且金寶欲樂。豈自外至耶。眾生處此夢宅。種種希求。佛以如夢幻法門。而調治之